文/罗维开
难忘当年鱼水情
谨以此文纪念家乡驻军60周年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热爱子弟兵,是全国传统,也是林头方村传统——值此2024年八一建军节,再次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驻我家乡(莘岙部队)的子弟兵致敬!
196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某部队进驻我家乡(林头方和莘岙),弹指一挥间,已满60周年。
六十年前,部队进驻当晚在林头方村放了场电影,片名叫《独立大队》,是革命故事片。当天晚上,刚进驻的海军工兵,第一次出现在村民面前,整整齐齐坐在电影场中央的地上,枪一律倚靠在右肩,军容整齐,军歌嘹亮。
解放军工程兵是最能吃苦的兵,他们一开始借住老百姓屋子(祖堂),打地铺,每个祖堂住一个排,晚上睡觉,第二天天蒙蒙亮,军号响起,快速起床,排好队进入哈山(或称蟹山)工地。
他们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军民关系很好。村里很多上年纪的人,至今仍能回忆起当年情景。解放军常为群众做事,群众也很关心部队战士——可惜已过去六十年了,当年我们尚是未成年人,也已经七十多岁了,那些与部队军民情深互动过的一代人,多已离世了。
当年,战士们早上出去一身干干净净的军装,晚上回来都脏脏的,个个极度疲惫,他们每天打矿道炸山石,很危险,劳动强度也很大,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按着军号指挥,该睡就睡,该起就起,纪律严明——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的风范。当地村民看在眼里,象心疼自家子女一样,问寒问暖,有的还帮助战士洗衣服和被褥。
由于解放军进驻,我们几乎每星期能看一二场电影,大多是战斗片,有抗日战争的,有解放战争的,还有抗美援朝的。电影先是在林头方村放,后来在莘峰村和莘岙村放,放映场数最多的,是莘岙王家祠堂门口晒谷场。看电影的,除了驻军附近三个村,还有邬隘、湖塘、民乐、柴楼等村的青年农民。1967年营房建成后,就只在营房篮球场上放映了。电影成了当时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我们看过的电影,不比城市人少,很多革命战争片,至今印象仍很深,例如《寂静的山林》、《英雄虎胆》、《南海风云》、《看不见的战线》、《红日》、《南征北战》……
部队第一期营房是简陋的工棚,搭建在哈山(或称蟹山)北侧(林头方村地界)。我们小孩子当时很崇敬解放军,去看电影时常''窥探''他们宿舍。哨兵很和善,我们在门口张望时不会驱赶。我们看到,他们宿舍内虽是泥地,但平整清洁,被子迭得四四方方,枪支摆得齐齐整整。每个战士,在宿舍内行为有严格规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没有一个人能随便坐(或躺)在床上,懒慵地看书聊天什么的。这种严肃的内务军纪,着着实实又给我上了一课,使我越来越向往参军——''十个好男九当兵'',这样的军营,再散漫的人,也会被扶正的。
我们几个小伙伴也常常到军营旁边的工地去观察,憧憬着自己也能当上解放军。记得那时是夏天,午后嘹亮的军号在军营响起,静寂的军营内走出成排解放军,进入劳动工地。烈日暴晒下的石子堆,反射出的热浪肯定近五十度,几乎能烫熟鸡蛋。解放军穿着军装,汗流浃背,但竟没有一个随意解开领子上风纪口,汗,从他们的军服中渗出来……渗出来……背上湿了,袖管湿了,帽沿湿了,衣服贴在身体上,个个挥汗如雨,但没有一个人躲到树荫下歇力避暑——真是铁一样的纪律啊!
当时农村经济落后,部队进驻后第一件大事是筑造沿山公路,这对周边四个村(先锋、林头方、莘岙、莘峰)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条公路与329国道相通,筑成后一直军民共用,从此四个村农副产品,都可以用车沿公路拉出去,往大碶,往五乡,往宁波……各村的拖拉机,数十年走的就是这条路。
工兵部队1966年完成建设任务后撤走了,接管的就是现在的通讯部队。从那时起,部队新营房座落于莘岙村,清一色青砖单层平房,生活条件比工兵时期好多了。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不管是当初工兵部队还是现在的通讯部队,他们除了完成军事任务,还协助地方老百姓做很多事情。每年''双抢'',他们派出战士,一起来割稻插秧,还协助抗旱。每次放电影当日,他们会派出战士,骑着自行车来通知,一直通知到先锋村(田洋王)。当时我们只要看到解放军骑着自行车过来,就知道部队今晚有电影,会欢呼雀跃起来……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老百姓病了,会去军营求治。部队军医都热情地予以诊治。后来虽村里有了赤脚医生,但村人有急病须送大医院,仍会向部队求助。部队会有求必应,用军车第一时间把病人急送宁波大医院或大碶医院……
村里民房或山上偶有火灾发生,解放军会第一时间冲到现场扑救。有一冬天,莘岙有一处民房着火了,浓烟滚滚,火借着猛烈的西北风,肆虐着向周边漫延。最危险的时候,解放军到了,他们在火场十分勇猛,在救火时,一根粗大的柱子倒下来,砸中部队长(台长)的头部,当场昏倒……
部队为地方做的好事,数不胜数,现插述一段军助民的笑话(也是佳话):
1967年,村里广播喇叭也是部队协助装起来的,当时全村按地域装了三个大喇叭,广播线都从部队拉过来。大队长王德兴上宁波去买喇叭,不懂功率常识,还闹过笑话:他以为全村才安装三个大喇叭,越大越好,在广播器材店,一开口就说:''买三个5000瓦的喇叭。''
店里的营业员惊愕得愣了半天,问了句:''向台湾广播吗?''
''不是,村里广播。''老王说。
店员总算反映过来了,知道老王说错了,笑着纠正说:''100瓦早就夠了。连福建前线向台湾金门广播,也才1000瓦呢。''
老王笑了,说:''我是外行的,我以为要让全村人听到,广播当然要大点。''
这个笑话,老王回来后不止一次地讲起,因为大家感激解放军,讲这笑话自然增添了军民鱼水情。
装起高音喇叭以后,每天早、中、晚,部队为地方播放节日,有文艺歌曲,有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这给当时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的林头方村,带来很大的作用。每天的广播声,在村里的旷野上,传播得很远很远……
解放军帮助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也帮助解放军。村里每年年底都会敲着锣鼓去慰问部队,每逢八一节,正是水蜜桃最甜的时候,村里会挑最好的,送到部队表示慰问。曾记得公社在林头庙办起福利厂,专门招了一批部队随军家属,以解决他们的就业。总之,部队有什么困难,村里都尽力帮助……
八一或除夕,部队会餐,杀的猪都是自己养的,很肥。每逢会餐,部队就会请村里支部书记和民兵连长赴宴。1974年八一节,我也被邀请大快了一次朵颐。当时肚子正缺油水,又逢''双枪'',肚子饿着,部队会餐,作兴大杯喝酒,大块吃肉,端上来的菜,是用脸盆装的,那才叫吃得过瘾,至今难忘。
当时部队营房是半开放式的,没有大门,虽有哨兵站岗,对于面熟的地方老百姓,尤其是村干部或民兵连长,进部队接洽事情很方便,我当年任民兵副连长,是进出营房的常客。
由于1968年起与前苏联关系紧张,苏联在黑龙江边境陈兵百万,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之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国全民皆兵。村里民兵组织与部队互动非常频繁,方轩忠和我等人,经常出入部队,去商议协防之事。村里民兵训练,部队常派人来指导,当年我们村的武装民兵排,在公社民兵集训中打靶,成绩一流。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口号都是毛主席提出来的。
放电影,篮球比赛,文工团慰问演出,部队都邀请我们观看。部队营房的灯光篮球场,每次放电影前,都会有篮球比赛。篮球比赛有时候是部队自己各分队间进行的,有时候级别较高,是与友邻部队进行的,也有厂矿企业篮球队慕名来挑战的……那个时候,军队很重视篮球运动,每年招新兵,总有几个一米九十的高个子篮球运动员,所以,部队篮球比赛很有看头。
在部队影响下,我们村七十年代也兴起过篮球运动,村篮球队常与部队及四邻八乡篮球队比赛,公社来开过现场会,宁波日报还专门作了报道——这一切,都是在解放军帮助下实现的。
一桩桩,一幕幕,当年军民鱼水情,至今难忘。
自1964年解放军进驻我们家乡,一晃六十年了,军爱民,民拥军,一直是林头方村的红色资源和传统,笔者作为当年过来人,多么希望这种军民鱼水情,一代一代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