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的一件事情
作者:张庆松
回溯至七十年代那个平凡而温馨的日子,我那身形魁梧、英姿飒爽的父亲,曾满怀深情地向我细述一段尘封的往事。他提及,自己曾亲自踏上征途,将奶奶从遥远的湖北黄冈老家,接到了那个在当地人心中充满亲切感的山河队,一个被亲切地唤作八队的地方。
奶奶的形象,虽被岁月轻轻勾勒上几笔沧桑,但那份独有的温婉与坚韧,却如同烙印般深刻在我心间。她并非真正的驼背,只是那习惯性的弯腰姿态,仿佛承载着无数过往的故事,让人不禁遐想。她的面容,与我和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生动写照。奶奶身材不高,脚踏着那双标志性的三寸金莲,每一步虽小,却走得异常坚定。她的发辫简短而略显弯曲,轻轻垂落在肩头,一顶朴素的黑帽下,是她历经风霜却依旧慈祥的脸庞。胸前右侧,一枚精致的回形针别着一块洁白的手帕,随风轻轻摇曳,为她的形象增添了几分雅致。
奶奶的智慧,不仅流淌在她的言谈举止之间,更深深植根于她的每一个细微行动之中。当她初抵海南岛,融入我们连队的生活时,那一口洁白的牙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她青春岁月的璀璨见证。那时,她已步入花甲之年,父亲正值壮年,而我,则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约莫六七岁的光景。每天,我背着书包,穿梭于连队的每一个角落,前往七队的小学,探索知识的海洋。
记忆中,每当连队分发那鲜红欲滴、令人垂涎的荔枝时,奶奶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中的“决策者”。她轻轻一句话,便能决定荔枝的最终归属。家中还饲养着一只母鸡与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而每当荔枝成熟的季节来临,奶奶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我们这些小馋猫对荔枝的渴望。她笑着告诉我们,荔枝就挂在屋外的墙上,那鲜艳的色彩如同磁石一般,紧紧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于是,我和妹妹、弟弟便聚在一起,绞尽脑汁地商量对策,希望能品尝到那诱人的美味。
最终,我们决定遵循奶奶的提议——谁若能去那片开垦烧荒的山坡上找到鸡窝虫并带回给她看,谁就能获得几颗荔枝作为奖励。这个提议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激发了我们的斗志与好奇心。我扛起小锄头,妹妹拖着箩筐,我们一行人满怀期待地向那片荒山进发。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鸡窝虫。当我用锄头小心翼翼地挖起它们时,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喜悦。而弟弟妹妹则合力抱起一只较大的鸡窝虫,兴奋地跑回奶奶身边邀功请赏。
奶奶见状笑得合不拢嘴她搬来一块石头垫脚伸手去摘荔枝。妹妹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争抢奶奶手中的荔枝一边奶声奶气地嘟囔着“给我给我”。奶奶看着我们这些活泼可爱的孙子辈心中充满了慈爱与满足她按照之前的约定将荔枝一一分发给我们。我们兴奋地比较着荔枝的大小与甜度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幸福与温馨。
晚餐时分奶奶笑着对父亲说:“学儿啊你的孩子们今天可都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我这里换取了荔枝呢!”父亲闻言瞪大了眼睛假装生气地教育我们说:“荔枝是用来孝敬长辈的怎么都被你们吃完了?真是没大没小!”奶奶则在一旁打圆场笑着说:“孩子们开心就好嘛!”那一晚的晚餐因为有了这份特别的经历而变得格外美味仿佛每一口都蕴含着无尽的幸福与甜蜜。
如今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回想起奶奶的音容笑貌我们都感到无比怀念。她不仅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关爱与温暖更用她那无尽的智慧与慈爱照亮了我们成长的道路。关于奶奶的故事如同繁星点点数不胜数但今晚已晚我们只好将这份思念与怀念留待日后慢慢道来。
简介:
张庆松,男,党员,辽宁省教育小学(高等)专业毕业,从教四十二年半,公务员编制内教师,现在已退休两年半。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