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诗之韵律的实践与认识
郭仁炳
近期我写格律诗近两百首,每首诗的题目之后都要标上“(新韵/通韵/平水韵)”(下称三韵),每首诗的“注”都要写上“本诗平仄固定字位无多字,也无平读仄的入声字”(下称两字)。对这种格式和做法,诗友反应不尽相同。不少群主或编辑,全盘照转;部分群主或编辑删除三韵两字,只转发题目和诗句;有的编辑删除三韵两字同时,在体裁后加上“现体”二字;有的诗友认为三韵两字是格律诗“典范”;更多诗友对此表示疑惑不解,等等。这些反应,无疑都是对我的支持和关心,谨致谢意。但我之所以采用三韵两字,是因为撰写格律诗,一要押韵,二要用律,下面就是我对此的认识,如有不当,请指正。
首先,何为韵?说白了韵就是汉字的读音。不论是古时的平水韵、词林正韵、元曲韵(下称古三韵),还是当代的新韵、通韵(下称新两韵),都以汉字读音为基础,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不论是古三韵还是新两韵,各自对汉字读音的归类和分部又各不相同,差别明显。一些看重前五韵差别、忽视彼此共同点的人,习惯于一诗一韵,一词一韵和一曲一韵,并强调写诗要用平水韵,填词要用词林正韵,作曲要用曲韵,不能越界,不能通用;甚至有关单位和某些刊物,带着对新两韵的歧视,作出“用平水韵写诗,用词林正韵填词,用曲韵作曲,可以不标注,其余要标注”的不当规定。此外,还有一些人将平水韵捧为“正统”,把三韵两字说成是“大逆不道”。但事实表明,平水韵对汉字读音的归类和分部并不正统。一是把方言入声字挤进汉字通用四声之中,使古汉字由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的正常四声,变成了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奇特五声。为便于标注,又把古汉字下两角的平声字,压缩到左下角,把仄声字扩大为三个角,给汉字通用读音和标注造成不应有的混乱。二是唐诗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根据汉字读音相对较长、较缓、较轻和相对较短、较急、较重的不同,将其分为平仄二声,并创造出格律诗平仄变化规则,应予肯定。但平水韵却背离唐诗这一重要创新成果,仍按上述奇特五声,将汉字读音归类为106部(其中上平声和下平声各15部),且平仄入互不同步,给押平韵造成不便,更不能填词。三是宋词扬弃平水韵分部过细、平仄不同步的毛病,按唐诗平仄二声,将汉字读音归类为平仄各14部,且彼此同步,方便了填词,促进了宋词的繁荣,功不可没。缺欠是词牌太多太乱,特别是入声字仍存;虽将其由原来17部简化为5部, 但依然给填词和词朗诵造成困难。四是元曲的贡献就是取消了入声字,恢复了汉字的正常四音,并将汉字读音归类为平仄各19部,方便了作曲,推动了元曲兴起,同样是功不可没。五是2010年前后公布的中华新韵14部和中华通韵16部,是平水韵、词林正韵、曲韵和新中国文字改革之精华的结晶,是时代演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又是在古三韵基础上,对汉字读音归类和分部进行调整的可喜成果。因此,除方言入声字而外,汉字读音既一脉相承,又一脉相通,我用(新韵/通韵/平水韵)写诗近200首,既充分证实了这一认识,又说明一韵一诗、一韵独尊的旧统是可以打破的;尤其是在多韵并存的当今,一诗三韵是可以作到的;新韵和通韵是可以既写诗又能填词、作曲,是可以一韵多用的。
其次,何为律?简单讲律就是按平仄变化规则,对汉字予以排列组合。就五律和七律而言,其排列组合各有4种不同的体例,每一种体例又有平仄固定和可仄可平两种字位;且可仄可平字位,均分布于每句诗的一、三、五单数位置。若依诗检测,五律除仄起首句押韵这一体例有9个可平可仄字位、占全诗字数的22.5%而外,其余三种体例均有10个可仄可平字位,各占全诗字数的25%。七律除平起首句押韵这一体例有17个可仄可平字位、占全诗字数的30.4%而外,其余三种体例均有18个可仄可平字位,各占全诗字数的32.1%。就每句诗首字来看,五律除平起首句押韵这一体例有5个可仄可平字位、占全诗句数的62.5%而外,其余三种体例均有6个可仄可平字位,各占全诗句数的75%。但七律4种体例的每句诗首字,都是可仄可平的。就五律每句诗第三字位来看,仄起首句押韵体例的八句诗第三字,只有3个可仄可平者,占句数的30.75%;仄起和平起两体例的八句诗第三字,各有4个可仄可平者,各占句数的50%;平起押韵体例的八句诗第三字位,有5个可仄可平者,占句数的62.5%。再就七律每句诗第三、第五两个字位来看,仄起和平起两体例的八句诗第三字、第五字,各有6个、4个可平可仄者,分别占句数的75%和50%;仄起首句押韵体例的八句诗第三、第五两个字位,各有4个可仄可平者,各占句数的50%;平起首句押韵体例的八句诗第三和第五两个字位,可平可仄者分别有6个和3个,分别占句数的75%和37.5%。可以说在这些可仄可平字位,不论是用仄声字还是用平声字,不仅不会影响诗的韵律美和质量,而且为诗作者修辞提供了广阔空间。首先是诗作者在可仄可平字位,可选用自己最满意的汉字,使一首诗更具活力和表现力。其次是一首诗凡有多音字,诗检测就不会给出“合乎平仄要求”的结论;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单音字,可将多音字调整到可仄可平字位,直到诗检测给出“合乎平仄要求”为止。第三,方言入声字的最大问题,就是把通用四声中的大量平声字读成仄声字,大大压缩了平水韵可押平韵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也用三韵写诗,随时都会遇到平读仄的入声字,无法通过诗检测,唯一办法就是把平读仄的入声字,调整到可仄可平字位,使平水韵与新韵、通韵的平仄矛盾迎刃而解。
此外,有关汉字读音、释义的古籍颇多,涉及的多音字也不尽相同。一个字是否是多音字,不能各依古籍,而是要以大家都认可、并正在使用的诗检测为准,其余无效。至于方言入声字,将其从通用四声和新韵、通韵中取消,是必要之举,我举双手赞成。但方言入声字的读音,在南方范围较广,又在辞典中记载达一千多年;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可在新编词典中,对平读仄的原入声字予以标注,以利查证。如有人用三韵写诗,可把平读仄的原入声字作为多音字,安排到可平可仄字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