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只要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奔跑在热爱里,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这是著名少儿文学作家、演讲家、《蜜蜂报》原主编辛勤老师(老蜜蜂)读孟国泰《大众教育学》读出来的两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日,85岁的老蜜蜂领着一群小蜜蜂飞到安徽“皖”美酿蜜,诠释生命的精彩,令人震撼。今选《老蜜蜂“皖”美酿蜜记》(1),供大家品鉴。
7月24日
1
今天出发,投入“皖”美。投,起步。入,进入,深入。“皖”美,安徽的美。这个美,请通过发现、感受,思索,一点点领会她的善意、美意与诗意。我们走下云贵高原,来到这个地方,请放开你的视野,敞开你的胸怀,把这“三意”发现一点,吸收一点,内化一点,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长志气,长灵气,长福气。不虚此行,不负山水,不亏自己,出发!
7月25日
2
今早到蔚来汽车城,先让大家自己动手,按图纸制作遥控智能小汽车。一班班长温国仆最先组装完成,试跑成功。在他喜笑颜开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在苦思冥想,寸步难行。我问他两个问题:1、组装这俩小车,一共用了多少零件?他回答,大概五六十个。2、你成功了,有什么想法?他回答很高兴。没有了,就是很高兴三个字。其实,他应该思索一下再回答。做完一件事情,有观察,有体验,还不行,还要有思索。让思维延伸一点,拓展一点,提升一点,就会有新鲜话可说。
3
下午参观讯飞科技。这里给孩子们讲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听着,听着,突然觉得机器人再这么发展下去,人几乎什么也不必干了,什么也干不了了。名义上,人创造机器人,使用机器人,实际上人已经“发展”为机器人的奴隶了。下棋输给机器人,写论文写不过机器人,干繁琐的劳动更要在机器人面前甘拜下风。突然打一个冷颤,想:万一哪一天机器人团结起来对付人,人还有还手的机会和能力吗?孩子们听着,明显分为两类:一类兴奋不已,一类打起了瞌睡。我瞬间好笑,眼前出现一个成语:杞人忧天。
4
在讯飞科技大门口有一副对联,很大,很醒目。我能记住的是,左右两边的头四个字。右边是“科技顶天”,左边是“服务立地”。在小厅里,讲解员让机器人写一篇文章给大家看看。题目由孩子们出。有孩子出了四个字:“云南小吃。”没想到,讲解员才把这四个字告诉机器人,机器人的文章已经一段一段出现在屏幕上。我一读,忍不住笑了。机器人有一些云南小吃的资料,题目一出,它刷刷刷把这些资料排列组合,一下子就胸有成竹地推出来了。这是文章吗?是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但是读完,却让人想起牛干巴。它是牛肉吗?是牛肉。但已成为干巴,没了温度,没了血脉,没了精气神。机器人是没有个性的,它写文章,只会是千人一面,万篇归一。
5
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有一种走亲戚的亲切感。我们进的是南门,校牌写在一面赭红色的矮墙上,我走拢去摸摸,墙头才有我的巴掌高。就在这样的矮墙里面,满是赫赫有名的学院,大大小小都掌控着中国科技的命脉。中间有个湖,湖边见到三对黑天鹅。讲解员说,它们有一段时间下了12个蛋。人们如获至宝,忙着拿去人工孵化,结果12个蛋,只成活了一只。后来,人们不再多事,放着它们自己孵化,成活率反倒翻倍出现。搞高科技的人,在自然面前,不能不甘拜下风。我看那六只天鹅,一只只雍容华贵,全不把围观的人群当回事。它们该干嘛,干嘛,目中无人,心中也无人。
6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里,看到钱学森的铜塑像。塑像后面有块石头,石头背面有钱学森的一句话:任何科学的伟大创造,都是平凡的长期积累的结果。晚饭前跟孩子们分享这句话。我说:伟大创造,以及由伟大创造带来的一系列好处,是没有人不向往的。但是平凡的长期积累,却很少有人耐得住那种寂寞,耐得住那种含辛茹苦。大家过不通泰就怪人世不公平,怪人事不公正,怪机会不均等。中国科技大录取分数线是670。分够了,请进。分不够,对不起,这里没有多余的座位。这有什么办法呢?办法只有一个:“座位留好,你要670分,我会一分不少地给你。”我说着这些话,看到了一双又一双发光的眼睛。
7月26日
7
李白借助桃花潭来写友情,在写作上很值得借鉴。友情深厚,是虚的。有了桃花潭的比衬,它就实了,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了。“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看见桃花潭,它并没有深千尺。即使它真的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李白的深情。至于怎么深,留给读者去想象。写作就是要找到寄托物,说清白找到石灰,说坚韧找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山竹,说清廉找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找到寄托物,就不言而喻了,事半功倍。
8
什么叫思索?思索就是找到一个落点(话把),让话锋延伸出去,扩展开来,升华起来,找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比如在蔚来汽车城,我们可以这样追问:电动汽车真的无污染吗?电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中,会绝对零污染吗?电动车真的是新能源车子吗?什么才能称为新能源呢?这样像钉钉子一样钻进去,阔开来,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9
善待向往。人要有向往,有了向往就牵肠挂肚,心心念念,巴望赶快行动,赶快实现。人为什么会激情燃烧呢?就是因为有向往。没有向往的人是平静的,平静得像一潭死水。有时像石头,待在哪里,冷若冰霜。少年尤其不能这样。黄山,我几十年前去过,印象像老照片一样老花了。这次去黄山,我就有去看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的感觉,牵肠挂肚,心向往之。这有什么好?好就好在情绪酝酿充足,真到下,会更加灵醒,更加细微,更加深入。
10
到了桃花潭,才知道桃花潭不是一个水潭,而是清逸江的一个大水湾。桃花潭已经沉在清逸江里,看不见了。有趣的是,汪伦作为一个普通县令,却被后人刻了石像,跟李白一起立在了江边,永垂不朽了。唐代的县令有多少?谁能享受这种殊荣呢?只有汪伦。汪伦凭什么?就凭他对文化的尊重,对文化名人的尊重。汪伦做了这么一件事,给后人留下了那么一首诗,留下了那么一段佳话,使桃花潭的子子孙孙有了那么一块胜地,至今游客如织,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番活力。谁说文化不是生产力呢?
11
走进中国宣纸纪念馆,我看到了宣纸制作的工艺流程。孩子们乐意动手,在工人师傅指导下,很快做出一张有自己属相的宣纸,作为礼物带回家。整个过程,我一直在默默观赏,默默思索。在纪念馆里,我看到很多名人字画,突然在想:如果没有宣纸,这些作品还会出现吗?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这些名人字画,现在在市场上已经炒得漫天飞价,可是制作宣纸的工人们呢?他们一代代传承,一代代辛劳,什么也不想,只想着把每一张纸做好。仿佛价值在他们心里就只剩下了一句话:做纸就是做人,做人就是把每一张纸做好。
7月27日
12
我问孩子们:“黄山是谁的?”有人说:“黄山是安徽省的。”有人说:“黄山是中国的。”有人大声呼喊:“黄山是世界的!”沉默了一会儿,我问:“还有人说吗?”大家安静了。我问:“我们能不能说,黄山是我的呢?”聪明的孩子回答:“不能。因为黄山不是哪一个人的。”突然有一个智慧的孩子大声说:“可以说,黄山是我的。因为黄山是中国的,我是中国人,我可以说,黄山是我的!”我赞赏这个孩子。是的,我是一个生命个体,在我眼里,我是世界的,逆向也可以说,世界是我的。这是一种主人公意识。太阳是我的,它为我升起来,我要珍惜它,像它一样燃烧自己,发光发热。有这样的意识不好吗?
13
我的新能源,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原始人打了野物,只会扛回来,他的能源是他的体力。后来会用牛马拉车了,牛马就是那时候的新能源。有了蒸汽机,蒸汽是新能源。有了汽油,汽油是新能源。现在提倡用电,电成了新能源。如果哪一天,人们能够分解海水,让它变成氢气和氧气,那海水就是新能源。我们是人,我们要行动,要奋进,一样需要能源和新能源。懂事的孩子不能不醒来就问自己,我的新能源是什么?会问这个问题的人,醒了。不会问这个问题的人,还睡着或者半睡半醒。
14
回忆求学时代,我的能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求生存,我拿不到学校的特等奖学金,就可能上不成学,就要去当学徒,自谋生路。因为母亲一个人干活,养不了五个孩子。这就使我比一般同学优秀。二是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写作的兴趣。一个责任心,一个兴趣,贯穿我的一生,成了我退休前的能源。退休后,我找到的新能源系统是:尽可能多地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看看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潜能到底能够开发到什么时候。有了这个追求,我每天都活得兴致勃勃,脚步一步紧跟一步,就不肯闲着。我的办法是:欢迎被利用,别人不用,自己利用自己,始终保持“被需要”的状态。这有什么好处?好处起码是健康,不知老之已至,没有时间陪着病玩,病就不大来找。跟孩子们分享这个认识,没有要大家照抄照办的意思,参考而已。
15
在徽州歙砚厂,看到很多初选的石材,它们还不是砚,但已不同凡响。有的起名歙红,有的起名柳叶眉,有的起名银星,有的起名龟甲,有的起名螺纹,有的起名金星,一块石头还不成器已经有了名分,的确是先天素质起的作用。当然,人不是石头。不过,人能不能也想想自己的先天素质呢?教育不能创造先天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先天素质下手。这一点制作砚台的师傅都懂。他们精心下刀,一刀一刀都顺其自然,凸显匠心,这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有一位师傅的烟灰缸里丢满了烟头,那些烟头透出的都是他的匠心,我心存敬意。
16
做墨要有原料,原料之一需要熬桐油,取料之后才能配料,配进去的有胶、中药、矿物。有趣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最后一道工序:描金。墨锭上有凸起的文字:龙门。另一面有一条跃起的鲤鱼,一看就知道是鲤鱼跃龙门的意思。大家的任务是用金粉把鲤鱼和龙门描成金色。龙门二字是繁体字,描起来 ,笔画多,一笔一笔都要小小心心。我看着,希望他们多一个心眼,把鲤鱼跃龙门描在心上。谈教育,说千道万都是嚼舌头。求学的目的有许多,但有一个是大家向往的:鲤鱼跃龙门。跃龙门,跃不进去,鱼就是鱼,跃进去了,鲤鱼就成龙,上天有路了。
17
在徽州古城一户农家吃中饭。上菜前夕,一班有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去帮农家炒菜。他们反客为主,真就让徽菜跟滇味来了个同台演出。我品尝着,突然想起几句话:一句是,有本事就是要找机会露一手;第二句是,怀才不遇,先不要怪“不遇”,“不遇”十有八九是你习惯于自我埋没;第三句是,机会时时都有,就看你有没有“剥那丫蒜的指甲”。顺便想到了:时刻准备着。时刻准备什么?准备体现自身价值的本事。有了“一招鲜”,还怕什么不能“吃遍天”?
作者:辛勤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