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成都天气转凉。
72年前,修筑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工筑路第一总队参谋,抗美援朝战地记者,中国铁路、四川省作家,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内江工务段,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91岁“五老”孙贻荪,受中铁二局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王寒冰邀请,穿上当年修筑成渝铁路的军装,从成都家里赶来,向随行新入职大学生现身说法,开展工地红色教育。
孙老介绍说:成渝铁路的修建,经历了从满清到民国漫长的历程,早在清代晚期就提出规划修建“川汉铁路”的设想,直到民国时期才着手修建,只因抗战爆发而停建,仅完成工程量的14%,就半途而废了。
孙老说:修筑成渝铁路是四川几代人的梦想。四川地大物博,山险水急,道路崎岖,具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新中国刚成立,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亲笔批示“修建成渝铁路!”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全线开工,沿线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许多百姓捐出自家棺木,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10万民工、3万军工全凭铁锤、钢钎、扁挑等原始工具,仅用2年时间,建成505公里成渝铁路,把沿线64个车站连成一条经济带。
1952年7月1日通车这天,贺龙司令员亲自为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剪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题词祝贺!
孙老感慨道:
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是历史的丰碑,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掀开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高潮,为后续修建
宝成、天宝、内宜、宜珙、
川黔、成昆、襄渝、内昆及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积累了经验,促进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全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今天的15.5万公里,其中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达到4.5万公里,为川渝人民安全出行,助推
成渝经济圈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今年2月25日央视8频道上映的纪念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30集电视连续剧《一路向前》剧情中,孙老是罗向前的原型人物,是成渝铁路修筑的亲历者,在修路期间任军工筑路第一总队参谋。铁路全线通车后,他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前线任铁道兵战地记者,罗向前送别战友孙老的剧情感人至深。
10点20分, 王寒冰书记带领5名新入职大学生,陪同孙老来到老成渝铁路“柏树坳”隧道口,听孙老讲述72年前修筑“柏树坳”隧道的故事。孙老介绍说:“柏树坳”隧道全长670米,是老成渝铁道最长的隧道,地处成渝铁路首段,位于成都出来第4站洪安乡车站与第5站庙子沟车站间,也是当年成渝线上唯一用机械开挖的隧道。
孙老说:当时,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兼四川省交通厅厅长卢作孚,得知解放军修筑成渝铁路的消息后,主动将抗战备用的空压机、风镐、风管等配套设备,增援解放军西南军工筑路总队,把隐藏在成都的空压设备用汽车运来洪安乡供应站,再用人力转运到“柏树坳”施工现场,首次采用机械挖掘,不到半年时间就掘通了“柏树坳”隧道。
听完孙老介绍,王书记激动地抬起右手,“啪”的一声,庄严地向孙老行了一个军礼,并告慰随行大学生,“我们要牢记孙老教诲,不忘初心,修建好成渝中线高铁,为成渝经济圈建设作出新贡献。”孙老向王书记回礼道,“非常感谢王书记,圆了我多年的梦!修建成渝中线高铁,也是我们老铁路人的期待。”
11点02分,孙老随同王书记一行,驱车来到洪安乡车站,一同站在洪安乡站名牌下,听孙老讲述洪安乡后勤供应站的故事,孙老说,“设在洪安乡政府的成渝铁路供应站距火车站不到200米,这座当年为修筑成渝铁路,开挖“柏树坳”隧道,转运路材路料、后勤物资的供应,当时生活补给就全仗它。
孙老动情地说:这里有我的青春和热汗,王书记问我的感想,我说,今天的脚印正踩在自己72年前的脚印上。
王书记说:感谢孙老重走成渝线,为我们修建成渝中线高铁的员工传递红色基因,为我们新一代员工进行红色教育。
随同大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谢谢孙爷爷!我们一定牢记先辈的重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工友们一道修建好成渝中线高铁,为成渝经济圈建设再作新贡献!”
漫漫成渝路,72年今日还。孙老重走成渝路,找回了远去的脚印,传递了红色基因,孙老身着的那套当年修筑成渝铁路保存完好的军装,依旧熠熠生辉,孙老的红色故事,激烈着今天的成渝中线高铁筑路人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