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齐鲁大地到白山黑水,由抗日前线到解放战场。1945年冬,白清林随部队挺进东北,到达辽南地区,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8师22团1营3连战士。这时,部队遇到了极大困难:指战员穿的棉衣是从山东出发时自己缝制的,单薄粗陋,难以抵御东北地区的严寒,一些人出现冻伤。个别战士出现了低落情绪,有的说:“来这里冻得枪栓都难以拉开,怎么打仗?”
政治工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党员干部是攻难克险的中坚。连队战友都信任白清林,他经常找大家聊天:“我们祖辈闯关东是为了活命,咱们进东北是为了求解放,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要想在这里站住脚、扎下根,必须竖起枪杆子。这更需要我们把枪擦拭好,打仗时不能滑膛啊!”战友们觉得白清林这话说得实在:行军越是在爬坡过坎的时候越要加劲,在思想上绝不能“滑坡”。
1946年正月十五晚,白清林所在团在辽中地区一个村,将进攻我军的国民党军队一个营“包了饺子”。敌人装备精良,我军白天围而不打,待天黑后发起攻击。3连牢牢地堵住村子一条胡同,敌人几次反扑均告失败。一股敌人又想逃窜,白清林和战友们奋力阻击。突然,一颗手榴弹在白清林前面冒火……他像被击了一拳,倒在地上,一条腿疼痛剧烈。他伸手一摸,右腿上黏糊糊的……
经过连续3个多月的治疗,白清林的伤口愈合了。一天,一名同志给即将出院的伤员每人带来两套便装,亲切地说:“大家已经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为了照顾你们的身体,上级决定,发给每人衣服、路费和生活补助费,你们可以退役回乡了。”
与白清林一起准备出院的同村战友,高兴地换上便装来找他返乡,却见白清林依旧穿着军装,在收拾挎包。战友问:“你不回家?”白清林兴奋地说:“回,我的家在连队。上级批准了我的请求,我继续扛枪打仗去!”
重回连队,白清林被任命为副班长,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
由于战斗频繁,经常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在一路奔跑中,白清林残留在体内的弹片也开始“闹腾”。他的腿先疼后肿,最后已无法行动,只能到战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体内的弹片被取出,经过休养,白清林又可以下地走路了,只是右腿上留下一大道沟壑。上级对他很关心,安排他在后方基地做一些保障工作,但他不肯:“现在前线最需要人,我要回战斗连。虽然我身上少了一块肉,但增加的是作战经验。我只有一个心眼:扛起枪来跟党走,端起枪来消灭敌人。” 四
枪有准星,心有红星。转战在黑土地上,白清林以非凡勇气和毅力,用伤腿把一切艰难困苦踩在脚下,行军走在前,打仗冲在前。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这时,白清林被任命为团警卫连1排排长。在先期战斗中,警卫连的任务是与另一个连队歼灭义县一个村的守敌。
这个村是义县县城的门户,驻有国民党军队一个加强连,修有两座碉堡。上级在给警卫连的命令中有一条要求:进攻不得使用迫击炮以上重武器。
两个连队苦战一夜,但进攻受阻。战斗间隙,一些战士气冲冲地对白清林说:“敌人碉堡上、房顶上的重机枪嗷嗷叫,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为啥我们放着重武器不用?应该拿迫击炮猛轰他们!”
白清林解释:“敌人很坏,把村民全圈在村里不让出来。如果我们用重武器开火,必然会打塌房屋,伤及百姓。”
又有战士出主意说:“排长,你向连长建议,我们先用迫击炮轰几下,待攻进村后就不用了。”
白清林果断地说:“重武器不能用就是不能用,决不能伤到老百姓。执行上级指示,不能掺假、有水分!”
连队适时调整了战术:改夜间攻为白天打,这样可以准确判断敌人所处位置和村民躲藏的地方,更好地保护村民;进攻采取“砸核桃”的方法,稳扎稳打,逐个院落夺取。
白清林向全排做了精心部署。待天亮,他迅疾带领战士夺取一个小院,以此为依托,把全排分成各战斗小组,先用手榴弹开道,再用子弹或刺刀消灭敌人。经3小时激战,两个连队将敌人一个加强连全部歼灭。
战斗胜利,白清林和战友们撤出阵地,奔赴新的战场。在战火中受到安全保护的村民们涌到村头,含泪向远去的解放军亲人挥手相送。灿烂的阳光下,村民们看到了那支英武队伍长长的背影,挺立的钢枪闪着金色的光芒……
白清林讲述战场上共产党员的样子白清林和干休所工作人员一起学习革命者永远年轻作者简介:
焦凡洪,山东省齐河县人,军旅作家,文职2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报告文学集《剑胆琴心》、文艺评论集《剑鸣虎啸》、散文集《剑韵和风》、文艺理论集《剑气飞扬》等书;曾担任电视剧《亮剑》总策划、《陆军特战队》剧本策划,大型话剧《与你同行》编剧(合作),大型情景杂技《整装待发》文学撰稿,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
主播简介:
周圣凯,全军首届网上好声音打榜二等奖获得者,军地多家媒体平台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