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03期 总第764期


短视频制作:李敦伟
《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
召开创作研讨座谈会
2024年7月26日下午,凡美都市头条《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栏目在开办两周年之际,召开了一个由栏目编辑、作者、主播和心理学专家参加的创作研讨座谈会。共同探讨文化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对大众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云南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杨振昆教授、著名诗人毛诗奇、人民文学老编辑李敦伟、诗人兼朗诵家邓耀泽、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尹可丽、常务理事周弘、副秘书长陈虹以及昆明市中医院心理科老主任李琴书教授等20多位专家、作者、主播莅临。围绕着主题,与会作家诗人和心理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类精神产物,文学集文学艺术、生活哲理、人文伦理于一体,文学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展现艺术美和人性的真善美。给人美的享受和积极的影响。好的文学作品能深度影响读者的思想和世界观。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创作水平,写出真知灼见,与读者产生共鸣并以乐观向上的心态感染和影响读者。
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尹可丽会长充分肯定了文学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她说:一首诗,以文学的表达方式,能给读者以心灵的启发,甚至于影响读者的观念和行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心理学里有一种艺术治疗,用文字或叙事来疗愈心灵,就如今天大家在这里讲自己的故事,交流心得就类似心理学的叙事疗愈。这是艺术表达的特殊效果,不需要使用任何心理学的术语。常务理事周弘教授也就创作提出了意见:一方面文学创作的内容是有感而发,就是作者自我的情感宣泄,本身就具有自我疗愈的心理学意义。另外一方面,在人口老年化的时代,我们的创作要考虑受众,可以开辟专栏,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死亡等等心理困扰以及老年人的精神情感需求来创作,规划、组稿,使更多老年读者受益。两位心理学专家从理论上对我们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对栏目的发展规划有很大的启发。
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诗人顾群老师现场填词一首《沁园春》
—— “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创作研讨会”感怀
夕阳美奂,营盘铁打,花甲归田。恰中华复兴,强国崛起;命运与共,担当在肩。风雨沧桑,得失荣辱,蓄芳何须自寻烦?新时代,宜老兵新传,再创新篇。
休说人生苦短,当珍惜生命展华妍。任花开花落,云舒云卷;健康心态,乐寿天年。壮丽江山,人民豪迈,情系家国天地宽。仰虎威,岂小我难舍,一往无前!
研讨座谈会持续3个小时,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编辑部报道
2024年7月26
*~~~*~~~*~~~*~~~*
为了让大家对栏目多一些了解,后面附上主编曹立萍在栏目开办两周年之际写的一篇总结文章:
我为什么要做《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公益文学栏目?
文/曹立萍
各位作家、诗人、主播,以及关注我们的朋友们:我十分欣慰地告诉大家,自2022年7月25日开篇至今,都市头条《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公益文学专栏已经开办了两年整。迄今为止,我们共发布了诗词、散文和其他体裁的文艺作品计763期,阅读点击量达到1680多万次,拥有1万2千多粉丝。这无疑令我们的编辑、作者、主播们感到欣喜。
有人说你的流量不少,却没有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有什么意义呢?就这个问题,我和一部分作者和主播多次讨论过。首先,我们做这个文学平台的初衷就不是为了赚钱。不能赚钱,那我们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我想在这里谈谈我的想法。首先是因为我爱好文学,我自己是个业余诗词散文作者,我身边有一群爱好文学的朋友。和许多玩自媒体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我以文学创作为乐事,以传播给读者听众为乐事。就像喜欢旅游的人以旅游为乐一样,文学创作这个过程给我自己带来的快乐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其次,是我们这个平台发布的包括诗词、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在内的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受读者欢迎的,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文字优美,文学价值不低,内容不俗。还体现在许多老作家诗人内在的精神美,智慧美,志趣美。起到了对读者和公众传递正能量,滋养精神的作用。我们的作者都是自愿投稿,谁都没有问我要过稿费。当然,我也不问作者要编辑费😂。而这个文学栏目起到了以文会友的纽带作用,把有共同爱好和志趣的文友诗友甚至于书友画友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因此相聚一堂,谈诗论道。
为什么我们就敢说这是做公益呢?因为我们的作者没有稿费。说来很可笑,截止7月26日,我们栏目的钱包里收到了读者打赏900.91元钱,一年这点收入是不够给那么多作者发稿费的,但作者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写作,主播们也乐此不疲地诵读。因为我们有公益精神!我来讲一讲我对公益的认识,公益和慈善的不同在于,慈善是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慈善家拿钱出来资助贫困的人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经济困难。而公益是指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无偿为社会公众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普或知识文化服务的行为。而我们的栏目和作者、主播正是在自觉地做着这样一个既快乐自己,又快乐读者,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有益的文化乐事,所以我们把它定位为公益文学。正如诗人毛诗奇老师说的,历来“文人相轻”,但是在我们这里是“文人相亲”亲爱的亲。这个文学栏目把诗人作家连结在一起,做一件益人益已益社会的事算不算公益呢?
大家可以看看:《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栏目里的文章写了什么?
当代著名诗人毛诗奇的一首自由诗《记忆中的中洲女子》用干练的文字把丽江永胜中洲女子的美丽和美德变成一首诗歌,不论诗美还是人美,总之这首诗被35万次点击阅读就说明了受欢迎的程度。我本人的一首为鼓励那些在躺平与起身之间挣扎的年轻人写的七律《少年时代多磋磨》,意在告诉年轻人挫折和磨难是成功者人生中最重要的体验和课程。被点击阅读17万次。画家贺奇的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致兄弟》讲述自己如何走出情绪低谷的心路历程,一个多愁善感而又有情有义,有责任和担当的中年男人形象跃然纸上,读来催人泪下,又令人感动。这篇文章点击量14万次。教育家王礼贵老师的一篇《山草》把读者带到上个世纪国民生活最艰辛的那个年代,把同龄人的记忆拉回童年,倍觉亲切,也倍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心生感慨。这篇文章激起了多少人的共鸣呢?13万的点击阅读量可以作证!著名作家欧之德老师的一篇报告文学《巨龙向南》,讲述了象征中老友谊的筑路工程史,从53年前修建中老公路这段史实,让我们知晓了解放军铁路工程兵在这项伟大的神迹中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再到今天昆明至老挝万象高铁通车大事记,这篇报告文学的阅读点击量是12万次。作家郑明老师的《用音乐深情歌颂云南之美》记叙了云南知名作曲家刘晓耕在长期深入基层采风实践的基础上,把现代流行音乐、交响乐融合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民乐创作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曲,如《请到七彩云南来》、《高原情怀》把云南的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的事迹。这篇文章点击量11万次。作家杨胜利的一篇《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如何不惧流血牺牲,放弃个人的舒适生活,投身到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斗争中,在紧要关头坚定信念跟党走,不计个人得失,不争功劳不争待遇,哪怕自己蒙受冤屈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党性。读完这篇文章,就仿佛是听了一堂鲜活的党课!这篇文章阅读量11万次。大年三十除夕夜,诗人邓耀泽老师将自己1996年春节写的一首《年夜饭》从箱底翻出亲自诵读,陪伴读者一起吃了2024年除夕年夜饭。仿佛是让9万读者吃着2024年的年夜饭就穿越到了28年前的年夜饭桌上。还有红河作家、语文老师周艳珍的散文《读大观楼长联》表达的是云南人的“文化底气”,10万点击量。云大中文系原主任杨振昆教授的诗《我拾起一枚金色的银杏叶》把金色的理想寓于将生命交给了风的银杏叶。这首诗的点击量9万次。迄今为止,有知名诗人作家毛诗奇、欧之德、张永权、郑明、张承源、邵春生、陈怀志、高春林,还有业余作家诗人周艳珍、姚顺忠、孙大虹、李文选、真真、任恩扬、刘玲、岳霞丽、杨艳秋、曾玉龙、蓝鹰,周密,书画家段锡、陆廷荣、贺奇、徐宽叙等近百位原创作者在我们的文学专栏里发布了763期不同体裁的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报告文学,还有几期发了书画家的作品都是精品,点击量最低的也不少于5000阅读量。几乎所有的文章都由我们的爱心主播诵读配音。先后有邓耀泽、殷利民、文鹤、左莉明、赵文、刘敏、杨红、刘成奇、吉晶、红雨橙、何瑛等10多位朗诵者做了我们的公益主播。主播们用声音进行的再创作与原创作者用文字创作的诗文同样滋养和愉悦着我们的视觉与听觉。我无法一一描述每一个作者的文章,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每一个作者都是一字一句用心写作,每一个主播都是一字一句用心诵读。作者的文章会反复斟酌,还要请其他人帮助找错误,一再修改才完稿。主播们读一篇文章要反复酝酿很多遍,有的用了几天时间,录了几十次,稍有不满意就推倒重来。我们的多数主播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并非科班专业播音员,但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我们的普通话朗诵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好。
两年来,当我们把一个仅仅是对文学的爱好做成了公益,当我们用自己的心血把一个自媒体妥妥地变成一个公众媒体的时候,我和大家有一样的欣慰和价值感,我们的收获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又有人问了,既然用文化艺术可以疗愈心灵,是不是就不用做心理咨询了呢?我觉得还是应该做一个解释。文化艺术是对大众而言的精神食粮,不是心理咨询,也代替不了心理咨询。就像体育运动可以健体强身,但运动员生.病了一样要去看医.生。
文学既是艺术,又是人学,心理学也是人学,但他们有不同的任务。心理学研究如何了解人类的情绪情感和普遍心理行为规律,心理咨询是在心理学范畴内通过咨询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以及如何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而艺术则是人类表达情绪情感的特殊方式,有的人通过唱歌表达情感、有的人跳舞宣泄情绪、有的人用图画传达愿望,有的人是用文字表达思想和观念。人们通过文学艺术抒发情绪情感而获得快乐和疗愈,而作家除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需要而外,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多了一个社会责任,那就是传播当代主流文化思想,传播健康文化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用文艺精神培育大众的文明素质。大众的文明素质越高,整体的精神健康程度就越高,社会和谐度越高。大众的文明素质越高,对心身健康的理解和重视度越高,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也能理解接纳并不会因此产生羞耻感而回避问题或忌医讳药,反而会积极面对,主动咨询,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如一盏心灯为人照亮生命中的黑洞或夜路,影响人的认知,令人开悟,使人变得豁达睿智,少生心病。但这与专业的艺术心理工作技术却是不一样的,二者工作的目的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工作者才能使用艺术心理工作的方法开展心理疗愈工作。但基于文学艺术对人的影响力巨大,受众也更多,相比一对一心理咨询,一篇既有生活趣味,又有文学欣赏价值,具有正能量的小说,和一个生活教科书似的剧本能够影响到的人要多很多。基于对健康的希望,我选择做让自己快乐和健康的事。往后余生,未来的生命里,我将继续做一个健康的传播者,无论是心理工作还是文学创作,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当如此,那么,我们《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栏目的作者、主播又何尝不是以此为乐事呢?
2024年7月26日
*~~~*~~~*~~~*
主编 曹立萍
*~~~*~~~*~~~*
视频制作:李敦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