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方飘来的歌声(散文)
徐友擎(江苏)
近日,一位退休留居敦煌石油基地的老同事微信给我发来小视频《奉献年华》,这是根据青海油田的局歌(柴达木石油工人之歌)制作的音乐MV,此歌曲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歌词是由局总经济师严振明所作,王宏作曲,刘鹏(萨顶顶)演唱。整个词曲气势磅礴,高亢激昂,震撼人心,真实的反映了柴达木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影响力很大,为油田职工所喜爱,一度在油田广为传唱。记得当年,我所在的单位还将《奉献年华》排练成大型文艺节目,参加油田每年一次的局庆文艺汇演,受到好评。
歌曲共两段:
“在那遥远的青藏高原,长江黄河的源头,夏日不融昆仑雪,空碛稀云万物愁,铁旅雄飞石油队伍,告别故土,关塞别亲友,帐幕围城,驼峰作舟,渴捧冰凌,饥餐青稞馍,他们在奋力,奋力去开拓,开拓那柴达木,开拓那能源石油。
在那荒凉的瀚海戈壁,大漠千古旷幽,沧桑傲纳创业者,寒沙疾风岁月稠,赤胆壮心石油儿女,砥砺青春苦乐伴翁幼,勘探生涯开发志酬,油涌尕斯气啸三湖周,我们在无私地奉献,奉献那柴达木,奉献这热血石油……。”
青海油田是全国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条件最差的一个老油田。其主要勘探、开发领域位于亘古荒原,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盆地内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钻探施工作业区基本都在海拔2700-3800的高原荒漠,钻探作业难度相当大。每年风季,戈壁滩风沙漫天飞舞,九月下旬就进入冰冻期。著名诗人李季的《柴达木小唱》是这样形容的:“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这首诗非常写实,道出了柴达木的荒凉和困苦。
青海石油人在海拔高,氧气少,自然条件艰苦的“生命禁区”选择了坚守,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满怀激情,勇闯人类生命禁区,让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有了生命的力量,使旷野荒漠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代又一代石油开拓者,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沥尽肝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世界“第三极”高原戈壁,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华丽乐章,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职工队伍,用血汗甚至生命凝结成了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柴达木石油精神。
青海石油,自一九五四年至今,七十年拓荒不止,七十年奋进不怠。“一五”时期,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被赋予了很重的任务,当时的玉门、四川、新疆等产区的产量,难以填补新中国建设的石油需要,国家靠“洋油”过日子,柴达木被寄予厚望。
1954年开始地质勘探找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石油创业者循着悠悠驼铃,踏上高原,挺进人迹罕至的柴达木。自1958年9月13日冷湖五号构造的“地中四井”出油,一代代青海石油人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前赴后继,奉献荒原,燃尽青春,鞠躬尽瘁,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青海油田今日的辉煌。面对柴达木地区的艰苦环境,浩瀚无垠,空气稀薄,干燥寒冷,极度荒凉,不是砾石戈壁,就是沙漠盐滩,当年找油初期,因迷路被埋风沙,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为求生喝骆驼尿,喝自己的小便是常有的事,有的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记得曾经有一位石油部领导说过这样的话:“即使不干活,待在柴达木也是一种奉献”。
青海油田成长发展,是一部艰苦创业史。这些年来,我努力寻找着激情澎湃的的青春记忆,常与同事、同学通过微信隔空聊天,回溯历史,聊那个年代的事情,每当提起在青海油田工作生活的那段岁月时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柴达木的一切仿佛已是一个遥远而又恍惚的梦,心中不由得涌起一些淡淡的思绪,那些“稀碎”的记忆如梦如幻。无论是普通或非凡,都会有一种价值的符号。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青海石油人引以为豪,无怨无悔,永远铭记。
青海石油人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形成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是竖在青海高原的一座丰碑。
我眷恋柴达木,眷恋青海油田,我时常梦见那遥远的柴达木,戈壁荒漠上的钻机井架、磕头机(采油树),还有那里的一座座油罐、炼塔,输电线路,集气输油管网、泵站和已形成规模的新型高原油气田,尕斯湖、油沙山,戈壁荒原,这些都是我与青海油田永远不能割舍的情愫。
2024.7.27完稿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徐友擎(过去时),男,生于50年代,中共党员,在青海油田工作38年。现居江苏常州,爱好书法、诗歌、摄影,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怀。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