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
上周三,我们姐弟四人一起回一趟故乡,从狮子街上出发,骑摩托车半个小时便回到家乡的湾里。
当天,天气晴好,家乡的天空总是美丽的,白天的天空瓦蓝瓦蓝的,阳光温馨而柔和、天空蔚蓝而纯净。顿时我们不禁唱起那首:“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这是我的家......”在路上,我们发现有一处荷塘的荷花正摇曳生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妖娆,沁人心脾。我比较爱好拍照,来到荷塘的中间,便情不自禁的停下车来拍照,留下那独特的画卷。
在一口池塘边,我们看到那里有人钓鱼,还放着一根救生杆,便回忆起小时候到水边玩水的场景。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学校放暑假了,我们会与伙伴们一起到河沟、池塘或水库边玩水,父母不要我们游泳,我们便在水边打水仗玩。由于当年农村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印象中夏天气温非常高,但我们玩起水来,又活力四射,玩得非常开心。玩累了就躺在岸边休息一会儿,反正那时候作业不是很多。
农村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虽然很辛苦,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每当茶余饭后,大家就聚在一起,总有唠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只要不下雨,每家每户都会搬出竹床,大家坐在竹床上谈天说地,有时候开怀大笑,偶尔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一会儿又和好如初,其乐融融。
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农村每家每户这个季节几乎都会进行“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由于季节不等人,“双抢”,一般不论男女老少都要上阵,不然时间来不及。正是“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双抢那几天,我们都是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拿着镰刀、挑着箩筐来到农田干活。我们先是手拿镰刀把稻谷割倒,再一把把捋好。虽然天气炎热,汗水不住的流,但我们看到别人都在田间割得正起劲,于是也不甘落后,只听见田间“嚓嚓”的割谷声。
接近中午时,我们把稻谷堆成稻堆,然后回家吃午饭,等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我们再来田间用稻草制成的绳子捆谷。别小看了这种稻草绳,母亲编的稻草绳美观又结实,甚至比铁丝还结实。而且捆谷把也是个技术活,刚开始我们也没学会,后来父亲和母亲手把手教我们好几次才学会。先是两腿前后分开,将打开的稻草绳子放于自己的腿前,然后把抱过来的稻谷放置于绳子中间,放正放好,底部宽,顶部尖窄,呈“三角形”,最后将绳子两端用力紧勒,捆好打结就算成功了。当时农村没有打谷机,稻谷捆好后,完全靠人工往家里挑。还好我们家稻田离家里不是很远,一般挑一趟谷把要花20分钟左右。晚上把稻谷全部挑回家后,父亲会趁热打铁,用人工将谷粒打下来,等全部用箩筐运回家里后才睡觉。
春争日,夏争时,万物宜早不宜迟。早稻刚归仓,晚稻便要赶夏种。插秧那天,父母亲一大早就叫我们起床,首先把秧田把秧苗扯好,然后挑到田间进行抛秧。等吃完早饭后,再来田间插秧。我们在田间深一脚浅一脚的,学会像父母亲那样一排排、一行行把秧苗插好,但任凭怎么认真,速度没有父母插的快,而且有的东一颗、西一颗,尽管不是很整齐,但我们从未打退堂鼓。有时候腰酸背痛的,但我们坚持把整块田的秧苗插满才上岸。每次插田,其实我们不怕累,最怕是遇到蚂蟥,因为脚上蚂蟥咬了,会出血的,我们会吓得大喊起来,把蚂蟥从脚上扯下来后,会有些痛,我们恨不得将蚂蟥撕扯成两半。父母说割谷插田的过程,就是要让我们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并且知道读书比起种田,轻松多了,所以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读书,不用心读书就要“农耕”。
故乡是记忆中三十多年前的旧模样,每一件都成往事,有些情节,我们记忆犹新。故乡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山水资源丰富,有着纯朴的民风,而且我们同龄人、儿时的伙伴都很玩得来。
当天上午我们来到湾里,在隔壁桂珍细娘家闲聊时才得知,故乡有几个亲戚近两年离世了,湾里有个大嫂由于患有糖尿病,今年刚满56周岁便永远走了。本村还有一个年轻人,我们一个老表的儿子,本来准备下半年结婚,可是上个月在深圳发生了意外,喜事变成了丧事。这时他们还说起附近村的一个学霸,比我们小5岁左右,他读高中时成绩相当好,考大学那年成绩在全镇排第一名,可是中途辍学,现在听说工作不理想,爱人身体有病,家庭情况不容乐观。这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无常,难以预料。细娘说,湾里还有好几个已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没有结婚,他们有的并非是能力差,而是故意不结婚、不生育,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一个个亲人都离世了,父母离开我们已经快有4年了,让我们心里很是空落、凄凉,也很伤感。
家乡的变化很大,水泥路都已经修到了家门口,而且池塘、房屋都进行了改造,山林也利用起来发展药材,湾里有两个年轻人由于做事认真负责,在外工作顺利,如今小有名气,分别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我们的几个侄女、外甥女都已经成家,而且有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后辈的孩子,我们基本都不认识,再过十几年回来,估计后辈大多数孩子都叫不出名字,真正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乡今非昔比,变化日新月异,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在我们心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里的田园风光、父老乡亲,都让我们深情眷恋、久久难忘!不论我们工作多忙、离故乡多远,不妨抽空回家乡走走看看,看一看湾里的乡亲、听一听熟悉的乡音、叙一叙不变的亲情、回顾一下家乡的味道......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