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忆父亲》
作者/筱林
每逢“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敬爱的父亲,且总会以写诗或撰写短文的方式,来抒发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与追思。究其根本,这与他曾身为军人,以及始终保持着的军人气质和优良作风息息相关。
我的父亲出生于 1934 年,在刘氏家族中1排第十九代,属世字辈,故而得名刘世锷。后来因刘氏祠堂合并,他归太字辈,家谱遂为其改称刘太德。受家风熏陶,父亲自幼就痴迷读书。听爷爷奶奶说,他自幼便对知识满怀渴求和热爱,勤奋读书成为他生活的主基调。每次考试,他成绩皆十分优异,屡次受到学校的表彰与奖励。
1949 年,当解放的春风初拂这片广袤大地时,年仅 15 岁的父亲凭借出众才华,从学校被破格选拔,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作人员,并肩负起在武陟县二区担任团委书记的神圣职责。彼时,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他们栖身于简陋的大庙之中,而土匪的频繁滋事更令局势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然而,父亲从未有过半点畏惧与退缩,他与搞破坏之人斗智斗勇,想方设法组织各村群众积极开展土改运动,坚定不移地为当地百姓谋求公平与幸福,矢志守护一方安宁。
1955 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形势空前紧张,父亲怀着满腔热血与赤诚,积极响应伟大祖国的召唤,毅然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成为我国第一批义务兵。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他很快升任为信号台台长。在部队期间,他多次立功、受奖,在全军组织的大规模比武中更是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受到了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的通令嘉奖,并荣立二等功。那些闪耀的荣誉背后,是父亲无数个日夜的艰苦训练、不懈拼搏,是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担当。
1960 年起,无情的三年自然灾害如猛兽般肆虐而来,全国多地粮食严重短缺,我们的家乡形势严峻,饿死人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精心照料家中年迈的老人,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转业。他先是在郑州铁路公安派出所兢兢业业地工作,而后调至武陟县大封粮食管理所,直至退休。在这漫长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任劳任怨,默默埋头苦干,年年都被评为市县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犹如璀璨明灯,成为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
父亲一生艰苦朴素、省吃俭用,以他微薄的工资养活全家。当时家中仅他一人在外工作,爷爷奶奶和母亲带着我们姊妹七个在农村,我们姊妹尚小,大的上学,小的还在母亲怀中。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中缺少劳动力,是生产队的缺粮户。父亲一下班便骑自行车赶回家中干农活,让全家衣食无忧。他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先后在村里为我们兄弟三人修建了三处宅院,盖了四座新房,为我们成家立业奠定基础。
父亲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卓越,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是以和为贵、待人亲切,且总是乐于助人。在全乡各村干部群众心中,他拥有极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口碑。他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了何为转业军人、基层国家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何为善良与正直……
如今,我挚爱的父亲离世已十五个春秋。但他的精神仿若璀璨星辰,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后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奋勇前行。今年是第 97 个“八一”建军节,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饱蘸笔墨,写下此文深切怀念他,怀念他为国家、为人民、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我将永远铭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传承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努力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书写精彩篇章。愿父亲在天之灵安息,永佑后人。
(写于 2024 年 7 月 28 日)
【作者简介】
——————————————————————————
编辑部邮箱:2095483287@qq•@C0m
微信:liu15538293660
采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古诗词赋、
小说、报告文学、楹联
——————————————————————————
静远文学编辑部 2024年7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