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
因为孟先生,
我结识了三标课堂。
因为三标课堂,
我领略了从个体出发的荣光。
因为三标课堂,
我运用对子教学收获希望。
因为三标课堂,
小老师主动成长奔向太阳。
——题记
生活即教育,让教育走出教狱;
社会即学校,让学校打破框套;
教学做合一,教学走向新天地。
这首充满深刻教育理念的小诗,取材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三标课堂”的背景下,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新的启示与体会。
“生活即教育”。“三标课堂”的目标设定、目标达成,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将生活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通过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们意识到知识并非只存在于书本和教室,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去学习、运用知识,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社会即学校”。在“三标课堂”的目标设定时,要融入社会元素,把握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目标的达成环节,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学校原有的框套,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教学做合一”。在“三标课堂”的设标、达标、回标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实际的做,不再是相互分离的环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张永花: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水平,而且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三标课堂”。
1.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2.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教育的范围不应仅限于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学校教育和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活学活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梅、张永花(实达中学大先生)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