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闻《登秦岭南五台》组诗的美学境界与哲理探索
陈东林
王芳闻的《登秦岭南五台》组诗九首,是在细雨蒙蒙中沿山而上、夕阳余晖下漫步云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的。雨与晴的转换、云与山的辉映,助推了作者心潮起伏、思绪飞扬、诗如泉涌,这组诗歌不仅是一次对自然景观的深情描绘,更是一次心灵深处与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度交融,以及对生命本质、存在意义的深刻探索。每一首诗,都如同一颗精心雕琢的宝石,折射出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感悟。
一、自然与心灵的对话:美学境界的深度展现
王芳闻在《登秦岭南五台》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心灵世界的细腻情感巧妙融合。《终南神秀》中,诗人以“一柱擎天的秀峰”比喻自然的壮美,又以“李白的唇边,吟成一把竖琴”将自然与艺术相联,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紫竹林》中的“一尊站立的石碑”与“镌刻的红漆草书”,则在自然的背景下融入了历史与文化的元素,增加了诗歌的文化深度。这种自然与心灵对话的美学展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境界。
二、时间与人生的哲理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在组诗中,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是贯穿始终的主题。《金顶云海》中“暮色中,夕阳用最后一束光点亮了天宫金顶”描绘了时间的瞬息万变;《红尘一念》中的“谁能逃出时间”则直面了生命无法逃脱时间束缚的现实。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感悟,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展现了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探索。
三、历史与文化的融合:精神世界的丰富
《登秦岭南五台》组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出秦岭南五台深厚的文化底蕴。《终南神秀》中“在唐诗宋词里品味过您”将自然与文学艺术相联,展现了自然景观的文化价值。《佛 光》中的“竹墙茅屋”、“观音殿举着佛光”,以及《灵应台应灵》中的“天籁语,风吹如弦丝”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秦岭南五台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这一地区丰富的佛教文化。这种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丰富了诗歌的精神世界,展现了自然景观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情感的抒发与超越:心灵的深度探索
在王芳闻的笔下,情感的抒发与超越成为组诗的重要主题。《心似白云》中“祈求心似白云”表达了对内心纯净与自由的向往;《红尘一念》中的“谁能逃出时间”则展现了对情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对情感的抒发与超越,展现了对内心深处那份宁静与淡然的追求,以及对超越世俗情感束缚的渴望。这种情感的深度探索,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旅程。
五、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语言的美学价值
王芳闻在《登秦岭南五台》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得诗歌语言既生动又富有哲理。《灵应台应灵》中的“暮云浓稠,灵台渺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象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睡莲,为池塘点亮心灯》中的“一睡千年,一灿又千年”,则通过象征手法,展现了自然与时间的永恒主题。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美学价值,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登秦岭南五台》组诗是王芳闻对自然、历史、文化以及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探索和诗意表达。每一首诗都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秦岭南五台的自然景观之美,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情感的深刻洞察,是一次美学与哲理的双重盛宴。通过王芳闻的笔触,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细腻,更能体会到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越世俗束缚的渴望。《登秦岭南五台》组诗九首,无疑是一次心灵深处的旅行,一次对自然、历史、文化、生命哲学的深刻探索,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陈东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唐宋诗词专业出身,原工信部高级职称资深评委,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陆《诺贝尔文学奖批判》一书独立作者,红学批评家,曾经负责长达六年时间的《现代诗研究》栏目稿件终审。出版著作有:《诺贝尔文学奖批判》《金庸作品批判》《琼瑶作品批判》《冷眼看王朔》《澳门旋风》《澳门风情》。还有六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多种学术期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