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蝉鸣
胡长青
入夏时节,傍晚时分,行走在盐河风光带河边小径。望着河边茂密的小树林,那烈日曝晒后的绿,给晚霞增添了一抹亮色。猛然间,蝉鸣声传入耳膜,只是有些沙哑,或许,唱了一天,累了,倦了,也该歇会儿。
这蝉鸣声,不禁让我穿越到童年时光。小时候,烈日炎炎下,我会用面粉揉成团,反复在水中揉捏,不久,面筋制作成功。找来竹竿,面筋裹在竹竿细的一端,专觅蝉鸣之处。走近,再走近,在绿叶间寻找发出鸣声的蝉。靠近,再靠近,就在要粘到蝉翼之时,一个不小心,惊动了蝉,蝉迅疾逃逸。好一阵懊恼,好一陈惋惜。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继续聆听蝉鸣声,走近,走近,再走近,蝉伏在叶片遮住的枝上大声叫唤,清脆悦耳。一不小心,又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次,必须小心,否则会功亏一篑,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小心翼翼靠近,全无半点杂念。猛的一点,粘住了,任凭蝉如何挣扎,也无济于世。看着捕获的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炎热何所惧,只为心中乐。入夜时分,几个小伙伴,拿着手电筒,悄悄行动,捉蝉的幼虫鸡溜狗子。据说,幼虫在土中潜伏七年,方钻出地面,来个金蝉出壳,为炎热歌唱,为夏天谱曲,为万物争辉。“快看,泥土动了”“我们静等它出土,再捉你没商量。”“头出来了。”完全出来了,顺手牵羊,立即捉住,不费吹灰之力。慢慢寻觅,爬上树的,也难逃“厄运”,捉你没商量。鸡溜狗,清洗干净,放在油锅中炸一炸,黄黄的,吃在嘴里脆脆的,满嘴喷香,余味至今难忘。
古往今来,诗人倍出,咏蝉诗句,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古人云,无蝉鸣,不夏天。蝉,夏天最热烈的歌者。伴随着炎热,它把盛夏颂唱得沸腾而欢乐。天气越热,蝉鸣越响。南朝·梁王籍说:“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唐杜牧说:“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
古语云:蝉始鸣,半夏生。夏至刚到,蝉就忍不住昭告天下: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宋 · 辛弃疾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唐白居易又说:“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
总有一声蝉鸣,一马当先、先声夺人地领唱,一句三叠,高低分明,然后才会引来万声相竞,万句相和,若金声玉振,不绝于耳。宋文同说:“新蝉噪晴午,余响藏深幽。”唐李商隐则说:“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童年的夏天,是从一声蝉鸣开始的。斑驳的树影,柔软的微风,还有清脆婉转的鸟叫声。时间总是过得很慢,抓住一只蝉,就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清袁枚道:“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唐李贺又道:“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因此,蝉往往被赋予隐士般孤傲、脱俗的高风逸韵。蝉,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唐虞世南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贾岛也有诗:“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蝉,夏日的宠儿,听它高歌一曲,享悠悠夏日,你并不觉得躁热的夏有多讨厌,反而觉得夏是可爱的,只因蝉鸣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