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与尴尬》
甘肃 刘志军
临近“八.一”建军节,退伍老兵,普遍关注“优侍证”的使用信息……。
作者的使用“优待证”的经历,十分不幸,的确感到既无奈、又尴尬,无言以对:
其一:
我的“优待证”属于中国农业银行。实话实说,我一家人从来没有和农业银行产生过业务联系。
激活“优待证”时,工作人员的服务还是挺热情的,出示了身份证,“优待证(就是一张农业信行的银行卡”),工作人员录了像,登记了相关的个人信息,就算完工了。工作人员还有祝福相告,本卡可免费刊发资金运行信息。
出于对“优行证”的信任和厚爱,我手中正好有笔2500元的经商货款回笼,我就把这笔钱存在“优侍征”的银行卞上。
刚过了三天,儿子要进一笔货,(儿子也是退伍军人)儿子跑了几家银行,拿着我的“优待证”去取钱……结果是无法使用,刚存进去的钱,连一分钱也取不到!
我将信将疑,抽空到存款的七里镇农业银行去取钱。银行的一位值班经理用我的“优待证”在自助取款机上取款……连续三次,输秘码、输入取款数额。自助取款机信息反馈:该银行卡内并无存款!
……真认人大失所望,七天前存入的2500元现金到哪里去了?怎么会人间蒸发……值班经理到后台查帐。柜台人员要求提供存款时间,银行没发任何信息。我当时手头没有任何资料,钱是自助取款机子上存的。我只好在手机上查找收款记录。还没查到,柜台工作人员回复:“不用查了,电脑中查到了,是2024年6月22上午11点存入的2500元现金,至今未上银行卡……。”
吓出一身冷汗的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哪可是我十四个月养老金总收入之和啊……!
钱总算找到了!心中的那块石头落地了……。
“ 取多少? ”
柜台业务员问。
本来只取1000元。回头一想,十分后怕……。
“不存了,2500元全取!”
我从口中奔出了这句话……!
其二:
那次,我座五路车返回七里镇,公交卡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切中,我拿出了“优待证”,司机说,公司未接到上司通知,“优待证”不能使用。我查遍全身,仅找不出两元乘车的零用钱……最小的一张,票面伍元的人民币。我气乎乎地将伍元人民币投进了投币箱……司机是位好心人,他在其他乘客投币时,截留了三元钱退还给我了……。
其三:
那是八十年代中叶,当时我任乡硫化碱厂厂长职务;一次去生产队长家中办理相关手续,无意间看到一副省委省政府专门发给退伍军人的挂历,堂儿皇之的贴在队长家中……队长姓柴,名昌仁,弟兄五人,仁、义、礼、智、信,均无一人应征入伍。小小的生产队长,家中贴上这副挂历,也不知脸红?当个小队队长,尽然可以混入退伍军人之行列,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次意外经历,都发生在作者身上,出乎意料,是无奈,还是尴尬……拥军优抚工作,任重道远……退伍军人战友们,热切地期待着……!
### 《无奈与尴尬》
#### 甘肃 刘志军
这篇叙述性文章通过三个具体的故事,反映了作者作为退伍军人在使用“优待证”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问题和不便,进而引发了对拥军优抚工作的思考和期待。
### 分析:
1. **故事一:银行存款问题**
- 描述了作者使用“优待证”在农业银行存款后无法取出的情况,揭示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或者沟通不畅的问题。
- 通过这一经历,反映了部分退伍军人在享受政策优惠时遇到的实际困难。
2. **故事二:公交车乘车问题**
- 讲述了作者因找不到公交卡而试图使用“优待证”乘车却遭到拒绝的经历,说明了政策执行层面可能存在滞后或不一致的情况。
- 这一故事再次强调了实际操作中政策未能有效落实的问题。
3. **故事三:挂历事件**
- 回忆了八十年代中叶的一次经历,即非退伍军人家庭悬挂专为退伍军人准备的挂历,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某些不公正的现象。
- 这个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仍能引发人们对公平性和政策执行准确性的思考。
### 总结:
-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个人经历,揭示了拥军优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呼吁相关部门改善服务,确保政策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
- 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拥军优抚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 文章最后提到作者的作品《敦煌赤子》,表明作者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传递更多的社会正能量,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其作品的方式。
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经历,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引起读者对相关政策实施情况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简历:
刘志军,甘肃《敦煌赤子》撰稿人/生于1952年5月9曰/高中学历/
原服役于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以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作者联系电话:13309374620
注
凡是愿全文阅读《敦煌赤子》一书的热心读者,按装“都市头条”,点刘志军作品《敦煌赤子》,即可阅读01至430节书稿全文——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