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承德晚报》的不解之缘
作者:何桂军
1976 年,我参加了教学工作,自那时起,我便与各类报纸结下了深厚的缘分。《青年报》《河北日报》《承德群众报》等报刊,皆成为我汲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源泉,而在这众多报刊之中,我对《承德群众报》更是情有独钟。
每当邮递员将那一摞摞的报刊送至单位,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第一时间搜寻《承德群众报》。从一版的要闻资讯到四版的丰富内容,我都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尤其是每期的小说连载,更是令我痴迷不已。有时,为了能将喜爱的小说完整留存,我会悄悄地把连载部分剪裁下来,再精心地按期订在一起。偶尔遇到报纸送递不及时,导致情节接不上茬,我便不辞辛劳地前往其他单位找寻,总要搜集整理成一本完整的小说。像《七剑下天山》等好几部作品,都被我如此珍藏,那厚厚的一沓,犹如无价之宝,在朋友间相互传阅。
时间的指针拨转到 2003 年 4 月,偶然间,我在《承德日报》和《承德晚报》上看见了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的通知。那一刻,内心的渴望瞬间被点燃,报名的念头在脑海中瞬间生成,因为这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机遇。我向来热衷于读报,每每看到记者、通讯员的文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心中满是羡慕。我渴望能将身边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的人和事付诸笔端,然而,我深知自己写作能力的欠缺,对于如何撰写通讯、报道、人物专访,以及如何拍摄高质量的图片,都感到十分迷茫。曾经,我也曾满怀期待地投过几次稿件,在信封左上角剪掉一个小角,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寄往那充满希望的远方。可惜的是,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终于,4 月 17 日,我准时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全市各个单位通讯员培训班。在那短暂而充实的四天里,我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尽情地吸收着新的写作经验,掌握了如何投稿的有效方法。更为珍贵的是,我结识了报社里众多优秀的记者和编辑,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培训归来,我满怀激情,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各处,用心采访,精心拍照,专注写稿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一篇篇稿件陆续在《承德日报》《承德晚报》上发表。
从此,写稿投稿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坚持不懈地努力着,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为了一名备受认可的通讯员。各单位也常常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能去进行采访、拍照、录制视频。
2008 年,我邀约《承德晚报》的记者王海琦一同前往隆化县最偏远的郭家屯镇漠河沟西平台,采访一位七十多岁的李瑞德老人。这位老人坚持了几十年,每逢清明节都为一位牺牲在当地的战士扫墓上坟填土,其事迹感人至深。我们对这一事迹进行了连续多次的报道。
2010 年,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和王海琦又奔赴荒地乡荒地东村的幼儿园,采访那里的四胞胎。与此同时,市里粮食局领导彭怀为孩子们送去了奖学金和学习用品价值一千多元。
2023 年 8 月 28 日,《承德晚报》第十二版刊载了我撰写的回忆录《我的母亲》,这让我欣喜万分,还收到了五十元的稿费。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承德晚报》为我搭建了这样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发表各类稿件。同时,也要感谢报社里的各位主任编辑,是他们的悉心指导与鼓励,让我充满信心,能够更加努力地为《承德晚报》贡献更多更好的文章。我与《承德晚报》的缘分,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丝线,将我的生活与梦想紧密相连,这是一份不解之缘,更是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财富。
联系电话:13932412448
电话2154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