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个夏日夜晚都有皎洁月光。无月之夜,山川田野模糊难辨,鸟兽人虫举步难行。黑暗中,一粒萤火举起了它的灯笼,又一粒萤火举起了它的灯笼,越来越多的萤火虫聚成光的河流,浪漫了朦胧的夜晚,照亮了崎岖的道路。廖亚萍先生的篇篇随笔,就如粒粒散发着微光的萤火虫,自由空灵,自带光芒;而精挑细选后结成的集子《半生归来仍少年》,似萤光之河,如聚萤之囊,既散发着美之光,又传递着情之暖,更点燃着智之火。
囊萤其文
敬畏文字,何况是无数锦绣铺成的织锦呢。通读全书,一定有不虚此行之感。以我愚见,该书在写作上有六大特点:
一曰文笔灵动飘逸。多年笔耕不辍的修炼,使亚萍先生驾驭文字的能力爆棚,会讲故事,会描景致,会煽情感,会炼哲理。即使是总结课堂教学,一样写得轻松流畅、活色生香。我怀疑,每次动笔之前,她应该是以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标准在要求自己,所以诗情画意随处可见、金句警语俯拾皆是。
二曰情感浓烈率真。情感是文章的血脉。有情之人,其文必情感丰盈。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闺蜜情,各种各样的感情,在这本书中轮番倾泻,让人惊叹作者斑斓的情感世界。着墨较多的是亲情,《应是家兄酷似父亲时》对父亲和哥哥两位至亲的追忆,令人痛彻心扉、肝肠寸断;《婆婆的目光》《反正婆婆又不是亲妈》《我婆婆是个老骗子》等写婆婆的系列,让人羡慕这如同母女的婆媳深情;《梅雨时节雨纷纷》《母亲是一种岁月》《母爱如佛》等思母篇章中,那些诸如“母亲患病七年,为母亲洗澡七年;母亲走了七年,我想了母亲七年”“被老妈妈记住的电话永远是最好的号码”之类的语句,都是启动心扉的按键,读之动容;《伤逝——记念卢红良同学》对骤然逝去学生的怀念,对天道窦娥式的追问,字字泣血。
三曰正气浩然充沛。如灯引路,似火暖人,元气满满,向上向善,是本书最鲜明的特质。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穿靓丽心仪的衣裳,养静心养眼的花树,赴说走就走的驴行,赏人生海海的可爱;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自己的期许:《做一颗会升级成太阳的月亮》,任性变老,继续在这尘世里做最善良的人、继续在这凉薄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目标:向下生根、向上开花,不负生活、不负自己;我们更看到了作者对女儿、晚辈和学生们的叮嘱:对自己有要求、对他人有期待,一直坚持永不放弃,心里种花、向阳而生,涵养高贵灵魂,内心千疮百孔、生命依旧生机盎然(《八盏不省油的灯》)。
四曰人物真实可亲。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本书中描写了众多人物,大多栩栩如生,真实可亲。一句“我咯儿噻”,就把一个慈祥明理的婆婆形象立起来了。而“名人意识”、“那还是不行”则让有追求有内涵的丑崽呼之欲出。“十全十美”是女儿视角对优秀父亲的评价。《爱花的男人们》用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群儒雅精致的男同事。此外,余二哈和婆家娘家兄弟姐妹群像、学校杨瑞瑞等闺蜜群像、邓旭芳宋城涛等学生群像,也皆形神皆备、真实可信。身边事最萦怀,邻家人最暖心。
五曰结构流畅舒缓。因为是“三余”之外生发的文字,该书事前应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这种随性反倒给结构留下了巨大的挥洒空间。从文体说,尽管都可以冠以“随笔”之名,但有的读后感,有的是游记,有的是日记,还有教学札记,反倒呈现出了散文的各种样本。从写法论,也是不拘一格,一文一面,清新脱俗,没有设定的程式及由此带来的紧张感。从格调品,我学步钟嵘品诗,也近乎严苛地对近17万字的88篇文章各打了个分,尽管这些作品大多为急就章,但我认定的“上品”以上者有21篇,“中”及“中上”者53篇,也就是88篇作品中,至少有74篇文章是优良产品。
六曰地域特色鲜明。作品描写的地域,以京都、省会和临湘三地为主,堪称“三城记”。但赖以支撑的写作场景,还是临湘城乡。那流畅迸出的临湘话、夹杂在阳春白雪般哲思中的下里巴人般的路南语、与国家社会同步发育的家族史、定湖白羊田托坝几地的风土掌故、小城与时俱进的新文书苑大讲堂,让临湘人读着亲切,让湘北人看了会心,也定会让全国各地人神往。或许,临湘市政府,还要为作者颁发一个“形象推介奖”之类的长安勋章呢。
不合时宜
文章千古事,由来重推敲。
为人作评写序,本应如“三十过年捡好的说”,何况书中有现成的榜样《人山人海,边走边爱》和《一个人,一座山》。但爱讲故事的亚萍先生恰好在书中讲了东坡先生不合时宜的故事,加上存在“既然动了手,还是想作一盘‘经端’的菜”的执念,我也忍不住“不合时宜”一下,就本书中的几个问题与作者及读者诸君探讨和商榷。
关于语言问题。好的语言增强作品的美感、质感和辨识度。讲究语言的大家,从文章的第一句就会释放陌生感、新鲜感。从这个维度出发,花团锦簇、行云流水的文字可能是上佳的作文,但不一定是有穿透力的语言。要警惕名言警句的滥觞,特别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唾手而来的文字牵着走,一定要艰难跋涉、穿过语言的“舒适区”。
关于力度问题。工作的劲头和学习的热情可以一以贯之,可文章中感情的抒发应该有其节奏。昨晚结束的湖南卫视《歌手》第十期竞演,拥有天籁之音的著名歌手谭维维演唱了一首大气磅礴的《蒙古人》,完美呈现了苍茫辽阔的民族风。但是,观众和评审并不买帐,导致排名靠后。主要原因是她上线以来,次次同一风格、首首用力过猛,受众有了审美疲劳。饱满的正能量是必须的,如何释放,何时释放,释放多大当量,写作者要审慎把握。要杜绝口号化、符号化现象,更要杜绝写得太满、节奏太紧。关于篇幅问题。“心里空得慌,觉得这段日子忙得没写一篇文章而空虚。”亚萍先生自律甚严,要求自己不间断写作。因偿还文债而写,不可避免有些应景;因完成任务而写,免不了强赋新词注水;因炫耀技巧而写,不必要的装饰就来了。最佳篇幅多少?未有一定之规。止于当止,不多一笔。当意念、场景、故事、妙句奔涌而来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和善于断、舍、离。我推崇《喜欢讲故事的人》《我婆婆是个老骗子》《我家的三角梅》等文章,品评为“上”等。皆因这些文章聚焦主题,言简意赅,少有烦言,真正在向“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进发。
赤子其人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莾。亚萍先生36年的工作和学习,当得起这两句评价。若论其为人,则本色、简单、执着、率真、热情,淳厚如赤子,大智如赤子。在赤子的底色上,她轮番交替地扮演着六种角色,在多种身份中自由切换。
卓越的教师,这是亚萍先生安身立命的第一重身份。“卓越”一词,看起来很满,但恰如其分。国家级先进的加持,数不胜数的省、市各级荣誉,是“卓越”的佐证。然而,真正让其成为卓越的,还是学生的争抢和评价。教学不易,教这些“基础教育的失败者”更加不易,而我们的廖老师,不仅可以以“吓唬”来组织课堂,不仅可以以“小红花”式的奖赏来鼓励学生,还可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德学并行”,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们牢记一生甚至成为自己。无穷的魔力,其实是不辞劳苦的精力、时间和爱心付出的变现。没有发自本心的教育情怀,焉能戴得起这顶“卓越”的凤冠?
温暖的小资,是亚萍先生区别于人的重要标签。先生爱笑,文集中写笑的场景不胜枚举,《人生何处不飞花》更是笑的专场。因为笑,自然温暖。然而真正让其担当起“温暖”大使的,还是先生内心固有的悲悯情怀,这是与其他精致利己的“小资”分界线。她温暖着学生、朋友和家人,甚至是街头的菜贩和公交车上的初识。
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亚萍先生是称职的家人。她追求这种性情:说话让人喜欢、做事让人感动、做人让人念想。这种性情引领下,她成为了与余二哈“仔仔细细过日子”的贤惠的妻子,把丑崽送到国家部委的母亲,婆婆依赖的媳妇,父母可以临终托付的女儿,娘家婆家的“开心果”和“话事人”。虽然不曾“三日入厨下”,但写文章的手,不是经不起阳春水的浸泡吗?要在庞大而盘根错节的家族里面面俱到、长袖善舞,其实最耗心力,我猜想,她的动力应该来自对烟火人间沉甸甸的责任意识。
临近半百,亚萍先生多了一个身份:奔跑的行政。办公室主任不是“官”,却有无数繁杂事务。于是,我们看见,她总是很忙,“真的很忙”,忙得寝食不定,忙得“狼奔豕突”,甚至忙得忘记了写文章。可能有看官认为她是个“官迷”,但亚萍先生却真的并不这样认为。她信奉“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只是想把工作搞好,只是想“给我的教学生涯划上圆溜溜的句号”;因为能被别人和社会需要,所以她“累并快乐着”。无论是写材料,还是搞扶贫,抑或开会议,她都乐此不彼,惟恐误了大局。奔跑的身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图名利的服务意识。得主任如此,大职校上下,安有不欢者?
书香的花痴。这是我为亚萍先生生造的一个词语,不过倒也贴切。你看她,处处种花养花,时时与花相伴;初到昆山,为一盆多肉找出“窃花不算偷”的脱俗之理;为误伤的花儿心痛,甚至忏悔;突发奇想,比照“国花”“市花”,要将长寿花定为“家花”。活脱脱一个花痴。世间不怕也不缺花痴,怕的、缺的是花痴有文化。该文化花痴,既可以为群花写起居注,也可以为花魁写行状表,甚至还以花为喻,总结出许多人生哲理:
连花草都爱的男人,是品性纯良的人,是内心柔软的人,是有情怀的人,是心中有大爱的人;心中有花的人,永远不会趴下;幸福的真谛是向下生根、向上开花;爱书爱花,珍惜当下;草木之心,也是感恩之心;女人如花,菊花也是花;人生最重要的是在心里种花,如此人生便不会荒芜,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中有光、像花儿一样向阳而生的人!
亚萍先生让我感受到的第六重身份是精进的行者。尽管少年时也是临湘乡下学校的学霸,但她绝不是万里挑一的天才。可是,无论是教书育人的主业,还是开坛讲座的副业,还是写作读书的恒业,如今她的成就都作到了万里挑一。何哉?无他,勤奋而已,自律而已,坚持而已。如亚萍先生所言,女人之美有三:下美在貌、中美在情、上美在态。先生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拼搏精进之态,应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朱砂痣和白月光。
相期云汉
大器晚成,亚萍先生之谓欤?
其实,亚萍先生是我岳阳师范123班的同学。尊其“先生”,是发自内心推崇她的教学业绩和道德文章。她与其他优秀的同窗一样,是我学习追慕的标杆。
亚萍先生的教育生涯,马上就要打上圆溜溜的句号了,但这恰是她以文学“谋爱”的崭新开始。真正的黄钟大吕,尚待晚年精工铸造。
用这本集子来作亚萍先生教育工作的总结,意义不凡,不愧“囊萤其文,赤子其人”;假以十年,先生功力再上层楼,又出一集、数集,乃至著作等身时,定是“星斗其文,山岳其人”。
作者:任辉
二0二四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