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林点评芳闻诗《心之所感,灵应显现》
王芳闻《登秦岭南五台》组诗中的第七首《灵应台应灵》,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构建了一幅心灵与自然、人间与天界交相辉映的意境。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心灵净土的向往。
诗歌起始于“暮云浓稠 灵台渺渺 云海滔滔向何渡”,这里,暮云的浓稠,灵台的渺茫,以及云海的滔滔,共同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旷远神秘的氛围。云海的无边无际,象征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无尽的探索。“一袭白练抛来 似纤绳”,白练的比喻,增添了诗意和神秘感,好像是命运之线,将人与天地间更深层的联系紧密相连。
随着诗意的推进,“手捧莲花上仙台 天籁语,风吹如弦丝”,诗人通过手捧莲花这一动作,展现了内心的虔诚与纯洁。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代表着清净与超脱,而天籁之音与风的合奏,如同大自然的神谕,引导着人心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
“心有许兮天应知 惟求断那三千红尘痴”,表达了诗人对于解脱尘世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渴望。这里的“三千红尘痴”形象地概括了人世间种种的烦恼与纠缠,而“天应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天意和宿命的感悟,以及对自我超脱的期盼。
在诗的后半部分,“奈何!天上,谁又不是流浪的星星,一生被放逐的修行和一颗燃烧的巨石,保持一世的默契”,通过对星星和燃烧的巨石的比喻,诗人思考了宇宙中所有生命体共同的宿命——永恒的流浪与追寻。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都是宇宙中漂泊的灵魂,寻找着彼此的默契与共鸣。
最后,“地上,谁又不是 流浪的游子,在一炷香里 ‘找到发光的箴言’ ,等梦潜来,携着虹,奔跑在天野里”,将人的生命比作一场漫长的旅行,在这旅行中,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些能够照亮心灵、指引方向的箴言。梦想与希望,如彩虹般绚丽,引导着人们在广阔的人生旅途上不断前行。
《灵应台应灵》是一首深含哲思的诗作,它通过对自然与人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与心灵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秦岭南五台的登临体验,更是一场心灵与宇宙间的奇妙对话,引领读者思索人生的真谛与心灵的归宿。
《灵应台应灵》
王芳闻
暮云浓稠
灵台渺渺
云海滔滔向何渡
一袭白练抛来似纤绳
手捧莲花上仙台
天籁语,风吹如弦丝
心有许兮天应知
惟求断那三千红尘痴
奈何!天上
谁又不是 流浪的星星
一生被放逐的修行
和一颗燃烧的巨石
保持一世的默契
地上,谁
又不是流浪的游子在一炷香里"找到发光的箴言"
等梦潜来
携着虹,奔跑在天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