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麻雀》
徐志赓 浙江东阳
麻雀,是颇有争议的鸟儿。
遥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除四害运动”时,我才十一二岁,那小小的麻雀,就早已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记得村中的男女老少,包括我,据说那一次是全东阳县集中统一行动的日子。天刚朦朦亮,大概麻雀还未从美梦中醒过来吧,人们就大呼隆齐上阵开始“围剿”它们了。
人们放鞭炮的放鞭炮,敲锣鼓的敲锣鼓,拍团籩的拍团籩(一种竹篾编的大大圆圆的晾晒、簸谷米豆麦等粮食作物用的工具),挥动扫帚、竹竿的挥动扫帚、竹竿••••••还有架梯上墙掏墙洞深挖麻雀老窠的。
•••••••
麻雀哪见过这架势!哪里享受过如此“全民共讨之,全国同剿”之“隆重”待遇,一只只全都被吓破了胆,纷纷坠地,四肢朝天,一命呜呼了。 这正是
“屋顶城头旗乱摇,脸盆锣鼓震天敲。
全民参战缘何在? 只为神州无雀扰!”

当年也不知道是哪位圣贤论断麻雀是害鸟,动员举国歼灭之的。结果麻雀几近断种绝代,害虫却泛滥成灾了。
遥想当年,我本来对书本上所说的“人民战争”究竟为何物印象十分模糊,一下子建立不起这个概念来,这下子可好了!顿时全明白了,原来“人民战争”就是这么一回事呀!看来对有些概念的建立,“踏破铁鞋无觅处”,就是这样得来全不费工夫!
“除四害”,麻雀赫然名列“四害”之首。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吃谷子,糟蹋粮食,于是人们就群起而攻之了。这样一来,搞得麻雀惶惶不可终日,直至到了濒临灭种的地步,需要人们加以保护了。
伟人就是伟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使麻雀脱离苦海。后来,说是毛泽东主席发话了。他说,麻雀既有“过”更有“功”,因为它还吃害虫,“三七开”,是益鸟。一句话,把麻雀一下子从苦海里解救了出来。
麻雀的被“特赦”,“臭虫”却遭了殃,被顶替了上去,凑足,“四害”还是“四害”,一个都不能少!
麻雀受“特赦”,照理说,麻雀的日子该好过了些吧。但不尽然。头些年,人们只要看看麻雀家族的每况愈下、与日俱减,就可以知晓它们的宭境了。我们读古诗,常能读到“柴门鸟雀噪”这样的诗句,这个雀字,想必是包含了麻雀的,而那时看看,“鸦雀无声”了呢。以往麻雀是黑压压一大片一大片云垛似遮天盖地飞压过来,可当时就是较难觅其踪影了。那么,麻雀到底去哪儿了呢?让农药给毒死了,给钢混结构的住房给破坏了居住场所(过去泥墙屋墙洞里麻雀就能营生、繁殖)了,受嘈杂喧嚣的环境驱赶隐身匿迹了。更有甚者,有的人还为饱口福,生生地将麻雀抓了来,煨了烤了吃。(早在1966年,我在广州就见过,食品商店里张挂着一串串麻雀,五只一串的,一问价钱,那时便宜得很,才0•15元一串。现在吃麻雀的肯定也还有。只是我孤陋寡闻,还没被我发觉而已。)如此下去,麻雀哪有不被赶紧杀绝的 !?
麻雀少了,害虫就猖獗起来。这些年,见之报端的各地松毛虫的肆虐,一大片一大片松林被毁之于晨昏之间;蝗虫的嚣张,瞬间即可把一大片庄稼、草地啮咬殆尽••••••用任何药物喷洒,人工扑灭,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此时倘若有成千上万只麻雀大军前来扑杀的话,哪还有这些害虫的肆虐、藏身之地噢!
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扼杀了麻雀,造成了生物链的断裂,是会遭受报应的。现在,麻雀虽已被列为保护动物名录,但社会上对麻雀的保护还是虚应故事,不当成正事儿。抓麻雀、扑杀麻雀、吃麻雀的现象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是十分悲哀的。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麻雀的被列为保护对象,麻雀之命运若就此能得到彻底改变,则人心大快矣。
眼下人们已可发现农村里有的地方甚至城乡结合部某些场所的麻雀家族开始呈“鸟丁兴旺”之势,有时铺天盖地数以千计,这种场面慰为壮观,人们莫不为之一喜,说明保护麻雀的意识已开始显现成效。 人们幸莫大矣,麻雀未来的命运,幸亦莫大焉!
我期望着。

附文
李调元(清)
麻雀诗
一窝两窝三四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盅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郭沫若
麻雀诗
麻雀麻雀气太官,
天塌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
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
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
既怕红来又怕闹。
麻雀麻雀气太娇,
虽有翅膀飞不高。
你真正是混蛋鸟,
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
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
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
四害俱无天下同。
(郭沫若这位
运动诗人的可爱形象由此诗也可见一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