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文/徐 挺
三北民谣:三北平原三件宝,白盐棉花加草帽
三北,指宁波市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即宁绍平原之三北平原。白盐、棉花,三北人赞为“两白产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业。
“棉花姑娘”--周总理誉慈溪县委书记黄建英
夏绿纳入三伏酷,秋实奉献一片白。
百卉谱中难觅影,洁身人间皆福载。
我国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三大产棉区域,即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其中,新疆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长江流域棉区,80%以上的棉花马克隆值在4以上,三丝少,短绒率较低,可纺21支、32支纱。
三北,面居杭州湾主流隐蔽区,海水咸度低于外海,含沙量高且变幅大。筑塘捍海,有先盐后棉的围垦历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冲积平原的土质松软,微带盐碱;劳苦大众勤、实、奋,天时地利人和,最适宜种植棉花。
棉,一年生草本植物。三北植棉始自元初,约有六七百年历史。当时,棉花称“木棉”。至清乾隆时,姚北海滩尽植木棉(《慈溪县志》1992版第246页)。解放前,无优良棉种,无先进栽培技术,采用植株矮小的本地棉,粗放地撒播,广种薄收。
作者祖父住慈溪县天元镇后新屋。后新屋为畚斗式房屋,原为盐仓。解放初,祖父和二叔父居于此,雇一个临工,养牛撑船,经营18亩土地,以种植木棉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为建设商品棉基地,1954年10月,行政县域调整,慈溪为植棉基地。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棉花生产,出台四项强有力举措,大力巩固、发展植棉基地:
一、棉花良种培育。在长河、龙山、西三建立了三个棉花良种试验场,引进、推广、培育了新品种“德字棉”“岱字15号”“86-1号”“中棉12号”和“泗棉3号”等,产量显著提高。
二、栽培技术改进。最初,把原来的撒播和点播改为条播,后又推广方格育苗移栽。1958年后,全面推开“营养钵育苗”移栽法,后,使用地膜覆盖栽培,作用显著,大大提高了产量。种植时间由旧时的“立夏种棉花、勿用问人家”改为大力推广早播。
三、良种繁育示范。采取定苗、培土整枝、科学治虫等措施,棉花产量提高到10倍以上。同时,奖励植棉劳动模范。
四、增产技术推广。1965年至1966年,慈溪人民政府组织1300名植棉能手分赴全国15个省市进行植棉辅导。20世纪70年代,慈溪还3次选派植棉科技人员到圭亚那指导棉花栽培。
慈溪棉花就产量、质量、技术三方面而论,闻名全国。20世纪六十年代初,黄建英同志时任慈溪县委书记。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棉花姑娘”。
棉田

棉桃
棉花在生活中举足轻重,身影遍布生活
梅花呈傲骨,桃花映日红;棉花暖万家,风骚各不同。
棉花,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大,成本低,棉制品价格较低廉。棉花的颜色,有白棉、黄棉、灰棉和彩棉等。其中,白棉,正常成熟、正常吐絮的棉花,原棉色泽呈洁白、乳白或淡黄色。彩棉,在原来的有色棉基础上,用远缘杂交、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而成。
采摘前含在棉桃中的熟棉
棉花的主副产品因亲肤、柔软、舒适,其身影遍布生活的各大领域。
(一)纺织功效:棉花是最重要的植物纤维,最普遍的是作为纺织材料,制成不同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细纱到厚实的帆布。如各种衣服、家具布和工业用布。棉织物坚牢耐磨,能重复洗涤和熨烫,穿着比较舒适。采用其它整理工序可使棉织物防污、防水、防霉,同时还能提高织物的抗皱性能。
(二)油料功效:棉花种子可制棉籽油,油质清冽。其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供食用,或可用于制作沙拉油和食用油。据统计,每年约7亿升的棉籽油被用来生产食品,比如薯条、黄油、沙拉调味品。提油后的饼渣则是家禽和家畜的饲料。
(三)蜜源功效:棉花植株具有叶脉、苞叶和花蕾等三种蜜腺,被视为一种蜜源植物。长江中下游省区所植棉花的花期一般在夏秋季,开花前叶脉蜜腺先泌蜜。由于近来频繁打药,对蜜蜂伤害过重,导致蜜源价值大大降低。
(四)药用功效:棉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棉籽可强腰膝,起到暖胃止痛止血的作用。
后记:“两白”已逝精神在 务实开拓谱新章
由围垦而产生的“两白产业”,显示了围垦文化对三北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了三北人根深蒂固的重商风气,使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打上了由“两白”而来的地域文化印记。
现今,“三北”的”“两白”已逝,“千家万户办企业”已是慈溪特色。慈溪已成:
一、家电之都。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品种多,大到空调,小到饮水机,插座。
二、轻纺基地。
三、打火机世界。全世界消费者所使用的塑料打火机,每10只就有7只是慈溪制造。
四、轴承王国。我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出口基地。
慈溪的“两白”精神,正在新的领域发扬光大。务实开拓,合作共赢,开放诚信,海纳百川,已成为慈溪新时期无可比拟的人文竞争力。
作者简介: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兼职秘书 ,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宁波市第二、三、四届高校教学督导。主编、副主编论著20余部【高校校志及教育部规划教材《文学欣赏》(高教出版社)】。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篇。曾主持教育部、省教育厅若干课题,分别获省、市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