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知心姐姐给我打电话,问我的头像怎么变成黑白的了,我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心里感觉一阵隐痛,因为自从母亲离世,我就把头像换成黑白的了,因为原来的照片上是母亲给我扎的辫子,上面还有两个红色的中国结,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走了,再也没有人给我扎辫子了,我想着想着就会潸然泪下......
记得,我小时候和母亲以及几个哥哥在皖北的山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我还没有患病,是个活宝可爱的小女孩儿。我们所在的村子大约有百十户人家,同我一般大的伙伴有十几个。每当夜幕降临,我们放下饭碗,便急忙溜出家门,齐心协力地来到生产队的麦场上,开始了我们夜晚的游戏。
那时候,我已经忘记了那些游戏是由谁组织的,也记不清是谁规定了游戏的操作规则。反正一到晚上,几十个孩子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吸引,聚成几个“部落”,尽情享受夜晚带来的快乐与欢笑。
捉迷藏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几个小男孩为了展示自己的勇敢,总是找寻偏僻的地方藏身,直到寻找的人急得团团转时,他们才像得胜的将军一般走出来。我们这些女孩常常围坐成一个圆圈,玩丢手绢的游戏。其中有一个叫腊梅的女孩,憨厚得几乎有些木讷,总是被我们一次次“俘获”,而她却浑然不觉。
除了这些游戏,我们最喜欢的还有“杀羊”。十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先选出一个聪明勇敢的男孩担任“领头羊”,其余的孩子则依次排成一列,后一个人扯着前一个的后襟,随着“领头羊”的走动而前后左右闪转腾挪,以躲避扮演“杀羊者”的那位小伙伴。这个游戏在寒冷的冬夜里最为合适,一会儿功夫,大家就热得满身大汗。虽然冬天很冷,但我们这些小伙伴通过这样那样的游戏,不仅丰富了生活,也用运动来温暖身体。
在冬天,我们享受运动的乐趣,而到了夏天,清凉便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村子东边有一块方圆几十米宽的大石板,每个夏夜,那里便成了半个村庄的男女老少乘凉消夏的地方。黄昏还没完全黑下来,就会有人给石板泼水降温。等到晚上,人们聚在一起聊天,仰望星空,享受那种惬意,仿佛把白天的辛劳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这样的夜晚,我们这些孩子也会静下心来,围坐在曾当过私塾老师的老头周围,听他为我们讲述《三国》和《水浒》的故事。那种时光,无疑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时间过去了很久,那时,那夜的故事,依然清晰,仿佛如昨。
如今,母亲已经离世,我却时常梦见她,梦见童年时期一些独特而有趣的故事。时常会感慨那些简单的快乐,以及当时的无忧无虑和纯真。虽然现在的生活常常充满了疲惫与压力,但童年的美好回忆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因此,我会努力把这种乐观的心态带入当下的生活中,聊以慰藉。
解红 笔名鹰击长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中国民协会员、乡村振兴技艺师、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作协会员、徐州市民俗学会会员、徐州市心缘中心志愿者、手工艺指导老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旅游推广形象大使”、被徐州市泉山区残联评为“优秀残疾人手工艺人”,长期从事非遗文化传承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平台发表剪纸、散文、诗歌等作品千余篇,并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剪纸、征文大赛中屡获大奖。虽身患重疾,但仍坚持不懈做公益教授剪纸,不遗余力传承发扬传统非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