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军营生活
——记两次难以忘怀的拉练
文‖长安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回首40多年激情燃烧的军营生活,依然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一
初下连队。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怀揣着梦想与憧憬,来到了苏东坡故乡——四川眉山,踏入军营,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半的军营生活,为我今后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三个月新兵连紧张而严格的集训,在1984年春节前夕,我被分到了三连七班。我们班就在东头第三个房子。东门外就是一个鱼塘,战友们空闲之余在这里钓鱼或者看书,写家信。营区大门口的站岗执勤就由我们三连承担。
三连连长何正洪云南人,曾在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1.8米的个头,带兵严厉在团里出了名,全连干部战士人人敬畏。指导员岳武常河南人,一位热心肠的政工干部。副连长黄吉友陕西人,和战友们打成一片。副指导员彭青松四川人,常借调外出多、在连队少。我们三排长邹永友、七班长阳平藩四川人。


新兵刚下连队啥都不懂,阳班长就从叠被子整理内务、洗衣服开始,一点一点教我们成长进步。阳班长81年兵,军事体能非常过硬,也是一位比较好强的班长,带领全班战友在队列、军体、战术等训练中,处处严格要求,走在全连的前面。难以忘记的是刚到军营第一个冬天,感觉非常寒冷。洗脸水冰冷刺骨,阳班长就悄悄买来一个“热得快”,一插电一壶水就烧开了,兑些凉水大家兴高采烈用热水洗脸。晚上一个班9个人睡在一个通铺上,寒风呼呼,从窗户玻璃缝隙挤进来,钻进被窝,半夜里把人冻醒。阳班长就想个办法,买来一些电热丝和包装水泥用的牛皮纸,在一个周日晚上,做成了一个大电热褥,晚上战友们躺在上面暖呼呼,一觉睡到天亮。好景不长,何连长在检查内务卫生时,发现了这个秘密,严厉批评,没收这些东西。
二
首次拉练得嘉奖
“笛笛笛”一阵哨音在连队走廊急促响起,连长何正红喊道“带好装备,紧急集合!”。战友们背上背包,携带武器,一路小跑,赶到集合地点。值班排长清点人数,连长开始动员:“今天,徒步拉练30公里参加爆破演习,明天返回,大家要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完成好任务,有没有决心!”“有!有!有!”全连战友群情高昂回答。“出发!”连长一声令下,大家沿着公路两边快速开进。第一次参加野营拉练,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一闪而过,我无暇欣赏路边风景,心中充满着期待与紧张。
吃过中午饭,继续前进,快到达演习地点,突然接到紧急命令:“部队原地向后转,立即返回驻地!”连长简短动员,传达命令:“演习现场发生爆炸事故,上级命令演习取消,人员立即掉头返回,我在先,指导员断后,不要掉队!”。
战友们没有片刻休息,个个神情凝重,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的步子返回。有的走不动了,班长就安排体力好的帮忙扛行李、背武器;全营5个连队几百号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找不到连队了。沿途看到,一些实在走不动的,就把背包行李放在老乡的板板车上,有的干脆放在老乡自行车上,更有甚者搭乘老乡拖拉机。一眼望去溃不成军,和电影里国军大撤退的镜头有点相似。我们班战友相互帮忙,相互鼓励,没人掉队,傍晚时刻赶回营房。一天下来,没有停歇,走了十多小时,衣服湿透了,双脚也磨出了几个血泡,回到营房心松了,一走路脚钻心的疼痛,这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第二天连长讲评,作为新兵没有掉队受到嘉奖。这是我步入军营受到第一次奖励。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疼痛都化作了无尽的自豪与喜悦。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我受到了连长和指导员的注意,被调到了连部担任通信员。从此,离开了战斗班,来到了连部这个新的“战场”。连部文书兼军械员周进国湖南人,小小的个头,人很精明,比我早一年入伍;卫生员瞿禹四川人,白白净净的帅小伙子,是参加过自卫还击战的老兵。司号员邓平和我同年兵,来自成都,刚下连队就到工作班。在连部工作,我们住在一个屋、朝夕相处,一起为连队和连首长服务。我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忙着给连长指导员收拾床铺和卫生,打好洗脸水、刷牙水,牙刷挤好牙膏放在牙缸上。到饭堂吃饭时,为连首长带好碗筷,提前打好饭菜。时常跑前跑后,传达连长指导员的口头命令、为战友分发报纸、信件等等。
三
二次拉练,40年难释怀
9月份参加第二次拉练,更是让我 40年来难以忘怀。
当我们途经一座小山包,突然,前面响起几声爆炸声,一股黄色烟雾腾空而起,向四处弥漫。大家面面相觑,无所适从之时。连长何正洪这位曾参加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战功的老兵,见状大喊,“不好,有毒气弹,赶紧戴好防毒面具!”紧接着他下达命令:“一班担任尖刀班前往侦察,九班断后,其他人员快速通过!”我是通信员赶紧给九班长传达命令。战友们戴好面具,猫着腰,提着武器呈三角战斗队形,一路小跑冲进雾团,几分钟后冲出这个危险路段。原来这是拉练途中的一部分。

中午,部队到达一个山坡,上级命令原地休息,炊事班开始埋锅造饭。空旷的山坡上,一会儿,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米香味。一阵哨音响过,“开饭!”值班排长大喊。列队唱歌,有序打饭,大家端碗盛菜,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吃了起来。我负责保管连长指导员碗筷,和他们一起谈笑风生吃着这顿野炊。

这时,身旁步话机传来营长呼叫:“三连三连,前面发现敌情,命令你连十分钟后,抢占对面山头有利地形!”连长赶紧把碗往地一撩,发出命令“快,通知下去5分钟后,集合出发”!我赶紧把这个命令传给各班。大家一听有敌情要出发,赶紧扒几口饭,冲向旁边的水塘洗碗。我连忙收好连长指导员的碗筷,挤到水塘冲洗,未等水干,就抱着一摞碗小跑参加集合。“快,全体集合,清点人数!”连长再次发出命令。这时炊事班也把造饭痕迹打扫完毕,人员归队,连长就指挥兵分分两路,向山头发起进攻。

返回驻地,连长的搪瓷碗不见了,我焦急万分连忙到各班查找,一无所获,顿时内心不安,责怪自己粗心大意,犯下这个低级错误,假如在战场上,后果难以想象。好在一套餐具在炊事班放着,不影响正常用餐。何连长平时对干部战士十分严厉,对犯错误的兵训话,他们不敢抬头。傍晚,我很内疚,也不敢告诉别人,几次想给连长当面承认错误,却害怕看到连长威严的眼神,害怕失去信任,就缩回来。晚上,写了一封检讨书,趁查哨的时候悄悄放在连长桌上。晚上,我处在纠结和恐惧中煎熬,一夜未眠。第二天,双眼透着血丝,内心惴惴不安,不敢直视连长威严的眼神,时刻准备挨训。可是,连长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正常组织训练。他越是这样,我心里就越有愧疚感,总想当面承认错误,却始终没有机会。
不久团部组建阅兵方队,我和班长李河山、唐讯以及王志华、邓青松、肖桂平等几位老兵作为连队培养骨干,参加方队集训。当时集训队队长是战斗英雄李生发、指导员是我们三连指导员岳武常,集训队就住在一连的营房。在集训队期间我还得过一次队嘉奖,至今保留在我的档案里。

当时说好 3 个月集训,可到了年底,团里命令集训队员就地编入一连,不得返回。就这样,我留在了一连,而连长也在不久调回老家。想当面给连长道歉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这个秘密在我心中隐藏了40年。
如今,如今通讯发达,我也和何连长加上了微信好友,经常互动问候,看到连长参加热心公益演出活动,甚为高兴。每每想到这位平日里十分严厉的连长,对我如兄长般宽厚有加,宽容我的错误,选送我参加集训,心里就充满着愧疚。或许连长早已忘记了这件小事,可它却一直在我心里,鞭策我、激励我,以至于养成了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的习惯。也正是这段难忘军营生活的磨砺,让我多次立功受奖,获得诸多荣誉,也如今成长为一名企业的高管人员。

今年,又到了“八一”建军节,再次回首军营往事,借此机会,向远在云南的何连长说声:“连长,有朝一日,一定要实现当面道歉、当面感谢的愿望。”
祝愿连长和所有的战友们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