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鬓发染霜的老人
孟昭峰
夏日的早晨,雨后初霁,凉风习习。正在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一位老者,健步如飞,差点碰个正着。我赶紧闪身,他有点不好意思,乐了。"老哥,累了吧?看您汗淋淋的,歇歇呗。"我俩坐下,真是有缘,慢慢打开了话匣子。老人腰杆笔直,红光满面,完全不像八十多岁的样子。时光的沧桑染白了鬓发,微风吹来,银丝飞舞,像摇曳的芦花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他原籍泰安,1958年高中毕业后,一颗火热的心被吸引到铁路系统,成为济南铁路局的一名员工。飞驰的列车,带他走南闯北,列车员的微笑久久挂在脸上,受到旅客好评。第二年,他被选进特乘组,承担着令人羡慕的特别乘务职责。在庆祝建国10周年的日子里,他和同事一茬茬接送劳模代表,从劳模们满意的笑容中,看到了他勤快、洒脱的身影。列车上,先后为不少国际友人,送去体贴的服务,展示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形象。那年,一列火车载着山东慰问团南下,从领队到各行各界代表,纷纷为福建前线我军的捷报而欢欣,为指战员们的英勇而自豪。看到这些,他很受鼓舞,为立足本职加了足足的油。
岁月如歌,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他收获了爱情,与本系统一名胶东妹子结秦晋之好。
1962年的一天,低矮的平房里,昏黄的灯光下,年轻的夫妻面面相觑,久久没有吱声。未满周岁的娃睡了,望着年幼的孩子,他俩思来想去,遇到一回无法躲避的、艰难的选择。
他的眼前,浮现出上午局里动员大会的情形,国家遭受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需要员工们以大局为重,报名回乡务农。一会儿,脑海里又涌起童年的记忆。那时,他才6岁,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泰安,无论城里乡下,都遭劫难。飞机还在肆虐,他吓得直哭,奶奶急忙把他藏在碾盘下面的破洞中,说: "甭怕,解放军会救咱们的。" 爹娘支前去了,只剩下他跟奶奶在家。很快,解放军真的冒险赶来,他和奶奶获救,乡亲们都得救了。
"咋办?"妻子的话,猛地打断他的思绪。
"老婆,我的命是解放军给的,眼下国家有难,我想回老家务农,你说呢?"
"听你的!"妻子爽快作答,胆气跟丈夫一样坚定。
第二天,夫妻一块报了名,很快踏入回乡的路。
是块金子,哪里都能闪光。他在乡下辛勤劳动,还学会砖瓦活,凭着骨子里头的机灵,几年功夫,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泥瓦匠。
1969年,济南一家建筑公司招收能工巧匠,他被选中。爱妻也跟他再次来到济南,在一家工厂做工。
来建筑公司没多久,一项紧急支援兵工厂建设的任务下来,他又被选中,在山沟里一干就是几年。兵工厂在沂蒙山区,交通不便,保密纪律不允许与家人联系。他攒着特长,得心应手的活计起劲干,生产车间新的担子也挑得实在。支援任务完成后,他回到济南,干开本行。舜耕山庄、会展中心的建设,有他点点滴滴的付出,工匠精神被融于每处细节里。年年岁岁,诸多工程工地,印满了他忙忙碌碌的脚印。
1996年,建筑公司改制,只保留200多人在岗,其他的人员都被分流。他年龄大了,说好听点叫退休,说直白点叫下岗,工资呢,每月总共700来块钱。老婆也是下岗,赚个清闲呗。
时光飞快,转眼又过二十几载。前年,相濡以沫的妻子生病住院。她平时没病没灾,很少吃药,可一有病竟成重的,卧在床上,再也没能爬起来。
"老婆,谁不生病呀,咱得好好治,没事的。" 他安慰道。
"我知道,这是孬病,治不好的,别再多花冤枉钱了。" 说罢,她的眼睛闪过一丝不舍。
"瞧你,又操心,还是听大夫的喽。"他劝着、说着,不觉激动起来: "老婆嘞,你跟我一路走,没享过多少福,我愧得慌……"
"说啥呢,也没饿着,咋没福?咱俩的工资,你接近5000块,我4000来块,够花的。再说,孩子都有出息,老大接过你的手艺,老小在事业单位,多好呀。没啥牵挂,我可以瞑目啦。" 她的语气,知足的分量够多。
老婆走后,他死活不住孩子家,自个过。
老人很健谈,脸上乐呵呵的。心里苦不苦,只有他晓得。

作者简介: 孟昭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仰慕诗意,喜于写作,多次征文获奖。有百余篇(首)散文、诗歌见诸报刊,著有个人专集。心语,以文会友,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