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烙饼情缘
李爱军
2024年7月19日,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组织的——民俗正定小吃行,走进了魏家驴肉大饼老店,先期到达的老师们已在主人家的热情安排下,到饲养现场实地考察,我在安顿好老人后,也与十一点左右赶到燕赵北大街魏家驴肉大饼老店集齐。
一进魏家老店店门,即刻被干净整洁摆放有序、且充满古色古香传统气息的大堂环境所吸引。

传统格式的门窗桌椅、配以本色压花、雕花装饰,大气简约、繁华内敛、锋芒不漏;绿植盆栽生机盎然、摆放疏落有致,尽显主人的情商、情怀审美格局。
这时去现场实地考察的老师们还在返航中。

六十来岁的女主人魏家大嫂,尽显成熟创业女性之魅力,早早和好面,戴着围裙,正在施展拿手绝活“烙大饼”。
据魏大嫂介绍,早年创业时期,无意中在外地一家餐饮店吃饭,发现这家的烙饼非常有特色,可以说外酥、里嫩,香、咸可口,给人一种吃了还想吃、意犹未尽之感。
两夫妻一合计,干脆多待几天,看看能不能跟老板说说跟着学一学。人们都知道,很多行业拜师学艺不好办,常言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事儿不是没发生过。

于是,两口子就用上心了,利用吃饭用餐的闲暇开始“偷活儿”,悄悄观看老板是怎么和面、如何掌握火候烙饼、出炉的。
但是,千看不如一练。两口子回来后,整整用了三年时间,反复实验,从和面配比、烙饼火候的掌控,油量的调配等等,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终于试验成功,找到了当初在外地师傅那吃饼的感觉。

也就从那时起,魏家大饼的名气也就逐渐传播开来。大嫂骄傲地说起多次在食品街和小吃节的举办中,往往人满为患,直到自己家把和好的面都烙磬了,其他的小吃摊人气才能旺。
而且,后来魏家大哥魏军海也证实了这一切,并且补充说,虽然供不应求,但从不欺行霸市,始终诚信第一,童叟无欺,也就是始终保持自己辛辛苦苦赢得的字号不能被自己眼前的蝇头小利让贪欲心给毁了!
一晃,魏家老店从小到大已近四十余个春秋,始终保持旺盛的经营状态,这于他们坚守的健康经营之道是分不开的!而且分店、连锁店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这时,魏家大嫂笑盈盈的托着一筐切好的大饼从后厨走进大堂,高兴地招呼大家,快快来,大饼要趁热吃,凉了就吃不出那个口感了。
我和已经到店的老师们,也不再客气,率先品尝起来。
一口咬下去,嗯,马上酥、香、脆、嫩、香而不腻、热气扑鼻中,鲜咸适中的面粉香气扑鼻而来......

瞬间有种感觉好像又吃到了几十年前奶奶烙的千层饼,黄澄澄的烙饼面上,泛着油花,咬一口,香、脆、热气扑鼻中新鲜的面粉香气涌入口腔,太勾人食欲了!
每每跟母亲说起奶奶的烙饼技艺,母亲总会愤愤不平地说“哼,我要舍得搁油,一样能烙的好吃”。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之前,农家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甚至有时一年一人只能分到一斤食用油,平时改善生活就可想而知。家家户户最不缺的就是都有一口腌咸菜的大缸,那是我们的乐园,每天下学或者玩饿了,就会和弟弟们捞根咸菜就着玉米饼子吃。
反正记忆中母亲烙的饼从来都是黑乎乎还带糊味的,也没见父亲埋怨过手艺不行;直到自己长大了,才真正明白母亲为什么抱怨奶奶烙饼不心疼油了。
而母亲的大饼从九十年代后期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也一改过去黑糊白焦的传统风格,也变得焦黄酥脆、香嫩可口了。这还是有次去弟弟家,正赶上母亲给孩子们烙大饼,当时感到很诧异,生活水平改善了,跟过去的风格自然也就迥然有别了。
感谢魏家大嫂,让人不经意间又回忆起儿时的记忆。
魏家老店的大饼、荷叶粥、各式时令小菜,干净卫生,饱含着浓浓的自然馨香,飘荡在古城正定每一位食客的心头。

作者简介
李爱军,国家重点非遗传承人,建党百年全国首批武强年画传承人,中华传统礼规学传承人,无为养生推广人。正定县德宝轩书画艺苑创始人,河北省礼规文化发展中心、河北省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发起人。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河北省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非遗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正定县散文学会会员。在长期从事玉麟轩系列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原产地生产性活态化”市场经营型传承保护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