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声是单位公认的会来事的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有三个特别,特别会说话,特别会变换音调,特别擅长用修饰手法,什么比喻、夸张那是运用到极致。芝麻大的事经过他的语言一修饰,绝对会扩大到比西瓜大,没有影的事也会像真的,比如一件事他经过了多次思考,考虑得多细致,然后又不计成本动用了多少人脉,最终在高超的处理十分完美地落实,为某些人又谋了几多福利,单位里缺少了他绝对是不成的。如果有上面发文规定的活动要举办,这一定是他大功一件。这时候,他高亢的声音在每个办公室都会窜一遍,整栋楼都能知道他的能力多大了,一天时间又在愉快的畅聊中过去了。
要是有上级领导来检查,他说话风格又会一变,不管是不是相关,有无重要事一定会凑上去,美名其曰:知道领导日理万机,实在是有紧急工作要汇报,耽搁一下。然后他拣一件极小不相干已完成的事详细述说一下难度,面色急切,言辞恳切,轻声细语。结尾来一句您不要担心,经过多番努力,我快完成了。目光坚定,声调上扬。务必要在上级领导面前露脸,务必要在相机里留影,是他坚定的信念。他有句名言: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等领导我是有耐心的,我脚力好,身体棒,为了能向领导汇报好工作,屁股上长钉子也不怕。
像他这么“能干”的人一时被发现提拔是必然的,他终于当上了某单位副职,脸上不见多少喜色,对路过的同事故作伤感地喟叹:“年纪大了,越混越差了。”将与前领导的合照发朋友圈配词:“物事人非。”一个成语错一个字,也没事,心情激荡嘛!他上班多年从不用电脑打字交材料,但抖音视频等手机玩得转的很,他常说:“像我这样聪明的人什么不会?”就喜欢指挥人直接打他的说话的感觉,更能体现他说话的水平,他的声音不光高声响,范围也更广了,像夏日里盘踞在高树上的蝉。如同事在私语或下班后发朋友圈,只要他听见或看见,总要指点江山评头论足一番,你还要连连点头称是,让他不说话闭嘴比登天还难。
中国人是讲究礼仪规矩的,自己用谦词,对他人多用尊称、敬称,对副职领导都会去了副字。但单位有一专司写材料的小年轻不懂事,在公文行文中坚决按纪律要求,不肯丢了这个副字,写了真实职务。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某次干部选举,他在机关食堂里坐这个小年轻前面,特意高声打电话:“你们单位的谁谁还不错,我推荐她当什么了,某某某不听话,那是不要想,平时不……”小年轻还是太年轻了,听了觉得莫名其妙,觉得至于吗?对事不对人,按公文规矩办事,平时再怎么客气称呼也行,这样一小点事又得罪了人吗?
旁边老人提醒:“你再想想,再想想,还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他的心眼可不是一般地大,他是非常重视鲜花和掌声的人,你为他鼓过掌吗?”小年轻茫然地摇头,平日里和这个人没有多少交集。就这?就这!老人拍拍小年轻的肩膀:“年轻人,以后做事想全点,这种剥了皮都会跳,滚到地上能粘点糖回去的人,你这样木讷的,有你好果子吃。”
能人确实有“能力”,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把握得极好。小年轻心想:惹不起还躲不起,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以后只要有这个人在的地方退避三舍总可以吧。老人过来哈哈哈:“没事,熬着就过去了,马上他的声音就会低下去了。最近省里在督查某些重点民生问题,别的县市已经有人栽了,只要继续查下去,大家好日子快要来了。”是啊,变奏曲一直刺耳的响绝不是常态,落雨过后太阳一定会出来的。
作者简介:江霞,女,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作品散见于《中国故事》《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江西日报》《江西工人报》、学习强国等报刊杂志平台,有作品入选《青年诗歌年选》《诗江西》等诗集,省编教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