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背后的故事(1):
我赞美杨启勤先生的一首诗
作者:风 流
泰山西麓有杨公,
汶畔启勤著美名。
文润回族三味雅,
音拂华夏五弦清。
青灯奋笔数十载,
喜看黄花千万兵。
处处温良恭俭让,
晚霞尽染一帘红。
这是我为已退休的肥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回族文化学者杨启勤先生写的一首赞美诗,作于2013年6月8日,题为《七律·赞杨公》。随后,涂鸦于宣纸,挂在杨先生的书房里。
杨启勤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长者。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而且他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而又勤学不辍、躬耕不止的文化人。他退休后专注于研究回族历史文化,与人合编了《山东回族古籍辑录》《泰山石刻》等书籍,出版了《文韵回风》《文脉铭读》2部专著,另有专著《回族历史与文化》待版。另外他还主编了《杨氏族谱》(续修本),与泰山学院金坡教授共同主编了《泰安市伊斯兰教志》。我们的缘分即始于共同编纂《泰安区域文化通览·肥城市卷》(《肥城文化通览》),距今已十四年了。然而,我更敬重的还是他的君子德操、高尚品行。因此,我曾先后形成两篇小文,即《与石头对话》和《善之使者,美之巡礼》,这也正应了杨先生常说的“我手写我心”。
杨启勤先生之《文韵回风》,立足域内,追源溯流,系肥城回族传统文化集锦。该书36万字,于2009年9月由西苑出版社出版。时任市委书记张瑞东为其作序,序中评价:“启勤同志是我市一位德高望重的少数民族干部,长期工作在党政机关,曾担任我市(县)统战、宣传、党校等部门单位和市人大的领导职务,具有很高的党性觉悟和知识素养。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追求,又有着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对我市回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更是独树一帜,造诣深厚。”因见此书,我才知道杨先生原来还是一位文化学者。
杨启勤先生之《文脉铭读》,则放眼岱下,漫步汶边,系泰山回族碑刻古籍文物揽胜。该书42万字,于2011年9月由西苑出版社出版。承蒙先生厚爱,让我先睹初稿,并协助完成后期修改和编辑工作。捧读书稿,思绪随着先生的文字游走在泰山周边、汶河两岸的汶阳田上。我追随着先生的脚步,一路探寻着先生的心路历程。感动于杨先生风尘仆仆的脚步,严密考证的精神,呕心沥血的巨著,老当益壮的情怀,小文《与石头对话》便情不自禁地诉诸笔端。先生欣然,将其收入书中。
“‘两文’既出,反响强烈。然杨公意犹未尽,倾其半生心血,厚积薄发,又成‘两文’——《文明礼仪》与《文史要览》,乃姊妹之篇,纵览文史,横排礼仪,激浊扬清,烁古励今,计四十万言。后遵有关出版社编辑之意,合二为一,分题为上下编,定书名为《回族历史与文化》。”(拙作《善之使者,美之巡礼》)
杨启勤先生之《回族历史与文化》,环视天下,神游八极,系中华回族文化之大观。其上编《文明礼仪》,突出回族历史文化重点和文化成果,概述回族“文明礼仪”的延绵发展和丰富历史,敷陈回族文明的历史进步和文明进展;下编《文史要览》,则是对回族历史文化与时俱进的简要回顾和揽胜,浓缩了回族历史演进之精华。该书于2012年12月完成初稿,2013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晏琼英博士作序。后该书又改名为《回族文史与礼仪》。杨先生不嫌我才疏学浅、人微望轻,邀我帮助整理书稿并联系出版事宜。其间交谊益深,我对先生了解更多,仰之弥高,遂成小文《善之使者,美之巡礼》,以跋赠之。时在癸巳阳春(2013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六日)。搁笔之后意犹未尽,遂于月余再赋新词,此即本文开头的那首《七律·赞杨公》。先生欣然,分别置诗文于该书扉页与卷末。我猜测,并非杨先生需我一诗一文之赞美;而借出书之机会,为我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窗口平台,恐怕这才是杨先生提携后生的真实用意。
时值我初习书法,激情难耐,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拈毫蘸墨,在宣纸上书写下这首赞美之作。查阅日记,那天是2013年6月23日,星期天。一上午,我一口气写下十几张宣纸,直至吃午饭前,方得自己最满意的一幅。我没有贸然相送,而是先请我的高中同学、工作于济南的书法家白露评点一下。尽管白露一直鼓励我,希望我拿起毛笔来练习书法,但我很少动笔,一年写不了一回两回。这次偶然出手,居然写得出乎他的预料。他说尽管这幅作品尚不完美,但还能挂得出去。我这才斗胆给市委党校多才多艺又业余兼做书画装裱的尹克诚老师打电话,请他帮忙裱糊起来。巧合的是,我与尹克诚老师正是在杨启勤先生家里认识的。此后交往增多,我更加敬佩尹克诚老师为人厚道,古道热肠。或许是出于客气与鼓励, 兼善书画的尹克诚老师对我这幅书法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也着实表扬了一番。他以极快的速度精心装裱了这幅书法,而且为它加盖了一个“如意”闲章(当时我没有闲章可用)。当时没有在意,后来品味,这个闲章“不闲”,意味深长。一章之赠,胜于千金。今又重提,再次感谢尹老师。2013年6月30日晚,我把这幅字送到杨先生家。杨先生非常高兴,立即让我帮他挂在书房的西墙上,并说把这幅字的照片也要放到书里去。我便遵命将照片发送给帮助我们出书的京城诗人、我的文友沙戈女士。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发现这首律诗不大合乎平水韵,幸亏书法作品上没有标注是七律。如果把它看作一首古风,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把不完美的一幅作品献给我所敬仰的文化学者,将来还要面对广大读者,实在有愧于心。半年之后,癸巳冬至(2013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我将此诗修改如下:
泰山西麓有杨公,
汶畔躬耕著作丰。
文润回回三味雅,
音弹华夏五弦同。
桃源不羡藏陶令,
偏爱楼前栽老桐。
处处温良恭俭让,
晚霞尽染一帘红。
其中,第三联为平仄和文理通顺计,采用了错综对(又称“交错对”“交互对”“交股对”“磋对”“犄角对”,属古诗对仗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对仗时字词位置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桃源”与“楼前”,“不羡”与“偏爱”,两两交错相对。另外,桃源,于此乃双关语。肥城有“世上桃源”之誉。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本段文字参考网上资料)
2014年1月6日(农历2013年腊月初六),我将修改后的《七律·赞杨公》重新写成一幅书法,并再次请白露同学与尹克诚老师过目后,再次盖上尹克诚老师的“如意”闲章。次日,我把修改后的书法扫描件发到沙戈女士邮箱里。10天后,我将装裱好的这幅书法作品又送给杨先生。杨先生让我帮他挂在正对入户房门的餐厅东墙上。

杨先生两次在家中展示拙作,我想原因如前所言,乃先生向来访亲朋无言而有意地推介后学之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出书的事情并不顺利。几经周折,2014年12月11日接到沙戈女士通知,出书暂时搁浅。直至2017年4月17日,沙戈女士又帮助重新启动出书程序,但四处奔波,历尽艰辛,至今仍未如愿。数年之功,终成一大憾事也。而今数来,先生已年逾八旬。先生曾言,他与我属相相同,又多一种缘分;而且他还与我两位兄长相熟,一为同学,一为同事,因此先生夫妇呼我为弟。回家向两位兄长求证,果然如此。而先生按属相则长我两旬(24岁),足足两代人矣。如此领导,如此学者,如此君子,如此师友,如此兄长!好久未见,不知一切可好。
2017年4月20日,耳闻又启出书程序,我又修改了一遍《七律·赞杨公》。但因一直没有等到批准出书的消息,我也就没有再书之于宣纸。唯有最后的修改文字,一直颤动在我的心房:
泰山西麓有杨公,
问道桃源自不同。
文润回风三径里,
琴流汉韵五弦中。
绿萝窗内青衫客,
黄卷灯前白首翁。
处处温良恭俭让,
晚霞尽染一帘红。
2024年7月25日夜于泰山西麓一鹤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