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升还斗
文/宋红莲
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会因为某种触动而回溯。很多时候,总是会想起孩提时代。那时的春天,固然有着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美好,可对于农民而言,春天也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特殊时节。粮食的短缺,时有发生,饥饿的感觉如影随形,于是,我们将春天也称作“大苦春天”。
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往昔留存的粮食已近乎消耗殆尽。新一年的庄稼却还远未成熟,这样的状况让人们深陷粮食匮乏的困境之中。借米,便成为了那个艰难岁月里时常发生的一幕。当家中米缸见底,等米下锅时,不得不硬着头皮走向邻里去寻求帮助。而借米的工具,通常便是那毫不起眼的升子,这小小的木制容器,承载着的却是生活延续的渴望,以及邻里之间沉甸甸的情谊。
那个时候的农家,很少有秤。一湾人家能有一杆秤,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人们都是以升为秤。我们那里的木匠制作木升时,均以米为标准,一升米两斤半,一斗米二十五斤。所谓“升借米,斗还情”,是一种范围很大的心情表达,包含所有的“借与还”的行为。也有的人说“春借玉米,秋还大米”,是同样的意思。
记忆中的借米场景,宛如昨天刚刚发生一般清晰。犹记得父母,那小心翼翼地捧着升子,满心忐忑地敲响邻居家那扇陈旧的门,脸上写满了窘迫与紧张,心中则交织着期待与不安。邻居总是会热情地打开门,无需过多的言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简单的“等着”,便转身去舀米。那白花花的米粒盛入升中,给我带来一束束希望之光。借到米后,千恩万谢地离去,在心里默默许愿,等有了米一定第一时间归还。
那个时代的人们,心地最为纯朴善良。借米之时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当自家有了新粮,便会迫不及待地去归还。而且,往往会多还一些,用斗来还升的情谊,这不仅仅体现了人们的感恩之心与诚信之德,更是邻里之间那份浓郁情意的生动展现。这一借一还之间,蕴含着人性的温暖与美好,那是一种无需言语却能深深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每一粒米都显得如此珍贵。借米的过程,不仅是物质上的互助,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当捧着借来的米回家时,心中满是对邻居的感激,同时也有着对生活的一份坚持与希望。那简单的升子,仿佛成了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让人们在困苦中依然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暖意。
随着时光流转,我们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迎来了如今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富足的大美春天时代。与过去相比,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为粮食短缺而忧愁,不再需要为了一升米而向邻居求助。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餐桌上丰富多样的食物,让我们几乎忘却了曾经的饥饿与艰辛。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段借米的岁月,那份纯朴的情感,都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比珍贵的财富。
在这个繁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借米,但那份邻里之间的情谊却不应被遗忘。我们依然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邻居,帮助他人,用我们的行动去传递温暖与善意。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回忆起那段借米的岁月,仍然能感受到那份简单而又纯粹的美好。
升借米,斗还情,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它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即使是小小的举动,也能给他人带来莫大的慰籍。这份情谊,如同那米香一般,令人回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