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鲁番的坎儿井
作者:陈希文
一踏进吐鲁番盆地,是感受盆地火焰山的炙热,还是品尝这葡萄的香甜?导游说,这些参观项目后边已有安排。今天,咱们重点了解参观一下吐鲁番的坎儿井。
提到坎儿井,好象在中学地理课本曾听过,时过多年已记忆模糊了。这次来到坎儿井的家乡参观,正好将丟掉多年的知识补回来,岂不快哉!
导游领着我们来到天山脚下。顺着山势的斜坡,由下而上,看到了坡面上有好多一行行的竖井,导游手指着说,这里就是坎儿井区。
坎儿井的发明建造,这与吐鲁番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中部,四面环山,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热量丰富,却极端干燥。降雨稀少,但大风频繁。盆地年降雨仅16mm,水分蒸发量却达3000mm。这特殊的地形及气候条件造成长期干旱,对庄稼的生长和人们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为了生存,古代劳动人民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发明建造了坎儿井。这是古代劳动人智慧的结晶。坎儿井雏形在汉代就已出现了。它是荒漠地区一项特殊的灌溉工程。我国的坎儿井大都在吐鲁番地区,有1100多条,约5000公里长。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丶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那么坎儿井的作用及结构如何?怎样运作呢?导游提高了嗓门,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坎儿井的原理是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雨水、冰川及冰雪融化的水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解决沙漠地区生产生活用水。
坎儿井是由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的。为了不让天山冰川及积雪融化的水白白流掉,人们从下向山坡上打了许多竖井。竖井深度沿山坡往下逐渐减少,并将竖井在地下以暗渠连通。暗渠是地下富水层,利用暗渠汇集地下水資源,形成地下河道。将地下水通过暗渠引向蓄水池或明渠,就可以灌溉。暗渠的地下水不受污染,不易蒸发,水量稳定,水汁甘甜,人可直接引用。坎儿井暗渠的掏挖是难度很大的工程,每个竖井间隔20至50米,为了保证竖井在地下的直线连接,人们发明了木棍法和点油灯法,确定了开挖方向,解决了施工难题。一条坎儿井有数十个甚或上百个竖井,地下河道连通有几公里甚或更长。
介绍后,我们又参观了坎儿井区现场。下到暗渠看到了清澈的流水,地下好长的暗渠互相连通,也是个浩大的糸统工程,来之不易。相隔数千年的坎儿井,如今还有200多条在继续使用,造福当地。同时,参观中我们又在景区看到了爱国名将林则徐的塑像。据说当年他在鸦片战争禁烟后,被昏庸的清政府发配新疆。他到新疆发动人们兴修水利,为大力推广和改进坎儿井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至今还怀念他。
在吐鲁番这个普遍沙漠极为干早的地区,因为有了坎儿井,才使荒漠变成了绿洲,才培育出了香甜的哈密瓜和葡萄。看到这里,我想古代生产力低下,技术手段落后,条件艰苦,我们的祖先靠双手挖出了坎儿井,解决了当地人们生活和灌溉问题,这在水利发展史上都是个奇迹,是个成功的创造。历史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勤劳的民族,是富于创造和开拓精神的民族。我们感谢过去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谢他们的勤劳创造。
来吐鲁番第一站参观了坎儿井,目堵了历史上的水利工程,了解水利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时代课夲上的一点知识是个很好地补充,觉得真是不虚此行。
2024年7月25日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