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我的老同事张晓林(月色江河)出版了新诗集《淮钢记》,十分高兴。前几天,我应广电台龚逸群老师的邀请,回淮钢参加了广电台对这部诗集阅读分享会的现场录制。面对镜头,我说“我是淮钢的一名退休人员,在淮钢工作了17年,负责宣传与企业文化工作。这其间,也同晓林共事了17年。他的诗,我觉着有三个特点:一是精致,遣词造句精到;二是精彩,语言运用绚丽多彩;三是精神,讴歌了产业工人艰苦奋斗的传统与精神。这本诗集,也可称得上淮钢发展的史诗。祝贺张晓林!”
将诗与爱写到生命倾注的地方——评月色江河的诗集《淮钢记》
十 品
有一个古老而无解的话题困扰我很久,就是人“为什么写诗”。如果没有诗,这个世界也就没有诗人这一说了,以至于没有了作家和文学。没有了文学、没有了诗歌的世界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推论结果是“不可想象的悲哀与黑暗”。有理论家指出:诗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奥秘最难穷尽。存在生成本质,宇宙间一切存在,其本质莫不处于永恒的生成中。根据辩证法的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会终结,人的认识能力亦有历史的局限,对事物奥秘的探究也便无法穷尽。谁也不能宣布自己向宇宙掌握雷电一样拥有最后的绝对真理。以此来解困扰话题,那么讨论诗歌、解读诗歌最大的益处就是在于通过诗歌认识一片新鲜的天空,通过诗人认识一个人多彩的世界。果然,月色江河以他的组诗《淮钢记》,为我们阐释了“淮钢生活”投注在他生活的底色上呈现出怎样的诗歌文本来,带着深情和生命的温度。
月色江河在一家“淮钢”企业工作三十多年,他的青春岁月和人生命运都是与“淮钢”息息相关,所以,写“淮钢”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诗人表达对这个世界认识的一种方法了。在这里,《淮钢记》显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创文本。细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行业和奉献在这里的人的真实状况,更可以看到诗人的思考、情感和心灵演绎的各种状态。一首《活在钢铁里》就表达了“我”与“钢铁”的关系:“世界很大也很小∕小到狭路相逢时∕一块钢铁∕成了我的生命之缘∥把一生活在朝夕相处中∕不离不弃∕就成了我的宿命∥一波一折的炉声∕是春天飞来的燕子∕千树万树的钢花∕是秋天一段流淌的往事∕走在厂区里∕我一边翻晒工业的粮食∕一边写着心中的诗歌∕试图以转炉般的意志抵达钢铁∥一生活在钢铁里∕向钢而生∕向铁而死∕生死之间∕一块钢铁是我人生的命运”。诗中诗人面对着钢铁在说给读者听,世界的大小与“我”反而不如“一块钢铁”之间的关系紧密,因为那是有着“我的生命之缘”的关系,那是“不离不弃”“终生宿命”的关系。作者面对着钢铁,从农人的“春耕秋收”中看到钢铁命运,于是才有切入皮肉的回响“向钢而生,向铁而死,生死之间,一块钢铁是我人生的命运”。热爱“淮钢”对于每一个“淮钢人”来说可以有N种“爱法”,而每一个人的“爱法”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月色江河就有放牧钢花的方式去表达对淮钢的爱:“握着钢钎∕我像握着一根羊鞭∕放牧着一群钢花……密密麻麻的羊群∕挤满漫山遍野∕这些淋着风雨的生命∕不因为卑微,就拒绝阳光∕每一只都装着一颗发芽春天的心∥夕阳西下∕我和羊群们走在一起∕互为嬉戏∕此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它们中的一员”(《放牧》)。将钢花比作羊群是挺有趣意的,羊和羊群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存在正是作者精神鲜活的象征,来自钢花璀璨的闪耀和充满情感的期许,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再看一看数钢花:“数着钢花∕像我小时候坐在家门前∕数着天上的星星∥钢花很调皮∕我指着这朵∕它腾地一下跳到那边∕我点着那朵∕它又哗地一声蹦到那边∥数了几十年∕从没有数清过∕我一直乐此不疲……”(《数钢花》)。与其将自己赋予一种机体之中,无疑从自己的童年中寻找痕迹。诗人把“数星星”与“数钢花”两相对折,更加获得一种情感暗示和宿命感,对淮钢的爱由此可见一斑。“淮钢生态园”是淮钢的一个生态公园,作者的感受却是特有的:“清澈喂饱了河水∕便心满意足地睡了∥一夜的月光∕在它的梦中∕伸出巨大的手∕一遍遍抚摸着∕树木、环岛和凉亭的温暖……一群野鸭翻过一片湿地∕在芦苇丛中∕衔着憧憬的枝叶∕用一个新建的家∕来替代去年的那只旧巢∥在生态园∕一只孔雀爱着∕另一只孔雀它开出的屏∕装满天空的云霞∕多像我们钢铁一样的生活”(《淮钢生态园》)。我已经想象到诗人眼中的“生态园”是有声有色存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象有水有树有“环岛和凉亭”,还有梦想的芦苇丛、孔雀的开屏、天空的云霞。这就是作者热爱的这个“淮钢”,这个“淮钢”有着钢铁一般的骨头,钢铁一样的沉默,钢铁一样鲜活生命力的“生态园”。
我最想谈论的是月色江河诗中的《钢铁工人的语言》。在这十五首组诗中,这首诗与他的其他诗都不同,完全是由名词和工具名称、设备名称、专业术语等词汇组成,却把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充满热度的钢铁厂全裸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语言是在高炉前谈论铁矿石耐火砖风机房熔剂热风休风炉体结瘤∕是在转炉前谈论溶池底吹溶清取样吹氧脱碳扩散脱氧脱硫喂丝纯净度∕是在连铸旁谈论回转台中间包结晶器拉矫机振动装置引领杆电磁搅拌火焰切割∕是在加热炉上谈论冷坯台架输送辊道步进梁推钢机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冷装热装∕是在连轧机旁谈论孔型系统导卫装置延伸系数轧制表张力椭圆度哈夫面耳朵划伤凹坑∕是在精整区谈论飞剪冷床打钢装置收集装置矫直机打捆机标签标牌出入坑温度∕是在化验室谈论偏析疏松缩孔气泡夹杂白点裂纹折叠晶粒度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我们的语言是出铁口是连铸机是连轧机是探伤机是抛丸机是液压站是主电室是主控室∕是钢铁的高原平原是崇山峻岭是江河大海是森林田野是天空云彩是花瓣果实∕是钢铁的曲线直线抛物线是圆圆的方方的正正的是郁郁葱葱是生机勃勃是繁花似锦∕我们的语言是现代钢铁工业的一部字典词海词源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我们用生命之力岁月之功编撰的最接地气最具原生态最具活力有呼吸有心跳有温度有情怀的汉语写作∕是我们用独特的人文立场建造起一座介于肉体和灵魂之间高高钢铁巴别塔∕是我们通往钢铁王国的现象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美学诗学的总集和最高启示录”。反复阅读,确实这些词汇或语言都是来自钢铁工人以及他们天天打交道的内容,只不过他们不会如此罗列地交流,他们熟悉并且非常熟悉这些语言。这里所出现的词汇都是名词和不带动作的词汇,没有一般性的叙述和情绪表达,从传统的诗歌意义上看,这首诗是有违诗歌叙述的审美规律,他只是通过词汇的无逻辑的组合,打破正常的思维惯性,使读者一下子接受涌来的大量词汇,从中被这些不容分辩地词汇带来的信息感知所压迫,在这种压迫感中让人感受到钢铁的生活。现代诗歌在探索先锋意识的创作手法上也是做过这方面的许多尝试,我在二十年前就有过对名词密集效应方面的探索,当然有成功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诗歌探索从技术上讲本身就是双刃剑,在打破原有审美模式的基础上,还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手段建立新的审美体系,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能用粗浅的懂与不懂给予定义。或许我们不懂没有理解的那一部分正是作者努力追求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的不懂只是暂时的,一旦任督二脉打通,就会是另一番天地。诗歌创作本质上也是需要在不断否定自己中获得进步和勇气的。因此,我非常赞赏作者的这种敢于探求尝试的精神。
“淮钢”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个钢铁企业,在国家工业产业序列中是第一产业。而在月色江河的眼里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了。而是集自己献青春流血汗的地方,是自己汇聚亲情爱情的地方,是自己梦里梦外都离不开的地方。当诗写这个话题时,“淮钢”就会变得多情善感,难以平复。特别是触碰到那些离去的工友时,诗歌的形式便显得多余:“马龙死了∕上班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跌坐在办公桌前∕我和他只见过一次没有说话的面∕他的话都被他在散文中说尽了∕我们是工友,也是文友∕他流淌的铁水鸣叫着热爱,正是我的热爱∕听说,他在昨夜上班途中因喝醉了酒而死∕路上的冷漠比他的身体还要凉……”。这是上半段,仿若喃喃自语,平铺直叙。下半段一字没变,就从最后一行往前叙述,喃喃自语,反复一遍,这是悲伤之极才会有的一种举动,也是诗人一种心情和愁绪,剪不断理还乱,乱到压抑的喘不过气来的一种表达。另一首《炉长的笔记本——致电炉车间高方兵》是写他熟悉工友的,这里这位炉长没出面,出面的则是他的笔记本:“翻开它∕炉声的长势扑面而来∕钢铁的心跳怦怦直响∕每个字都是∕电极的激情,弧光的速度∕每一行都是∕转炉、钢花、氧枪的岁月∕字虽潦草却能遮风挡雨∕页面虽有油污却能溅出笑声∥炉长的笔记本∕是钢铁的晴雨表∕装着钢铁的身段∕跑着钢铁的节奏∕和钢花一起∕缤纷着日出的壮丽∥轻轻地∕从这一页翻到另一页∕一个华美的转身∕是惊蛰之后∕钢铁传来的风声雷鸣的拔节和激动”。从这本“封面破损,内页翻卷”的笔记本上我们看到了,这位炉长的工作程序和实际状况。“钢铁”在这里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名词,而是火热的炼钢工段的操作流程,带着“电极的激情”“弧光的速度”“钢铁的身段”“钢铁的节奏”的生活。炉长所记载的何止是工作程序呀,应该是一首诗呀,不用修饰文字,这些文字中自带着诗的跳跃和诗的意境。月色江河一直倡导写自己人生在这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实就是在用最真实最亲历的感受,写出最深刻的诗歌作品。我相信月色江河的写作思路也是基于这一点思考吧。
在《淮钢记》中语言表达也有可圈可点的展示,有些生动而有磁性的诗句是很有魅力。比如:“黎明的窗口∕风刮着浓烈的抒情∕正负两级的电流以电极为中心∕撕咬着荒芜、痛苦和黑暗∕匍匐、隐秘与突进的心脏∕在炉声中发出嘹亮的呐喊∕在时间和空间的枝叶上互为共鸣∕热情、呼唤、钟爱和创造∕构成钢城临产时最美妙的乐章∕如此,我紧握的岁月∕以精准的数字和科学∕在上下忙碌中∕把一个谜底解密……”(《冶炼》)。钢铁厂的冶炼程序一开启就是一连串现代化的操作,过去在炼钢炉边红红的脸庞已经换成了技术操作台。冶炼技术的进步也在改变着工人的劳动方式。诗人抓住了这一细小情节,再加以诗意的拓展和渲染,使得呈现出的场景既有声音点的闪亮,又有节奏处的丰富。再如:“我喜欢它,不是因为它是银,是金∕而是钢,而是铁∥它的形,不是银之形,金之形∕而是山之形,水之形,地之形∕方正之形,生命之形,灵魂之形∥它的色,不是银之色,金之色∕而是稻谷之色,麦穗之色,高粱之色∕江河之色,山川之色,大地之色∥它的光,不是银之光,金之光∕不是耀眼之光,夺目之光∕而是褐色之光,朴素之光,星空之光……”(《喜欢它》)。这首也在词汇运用上有着大胆运用,以“形”“色”“光”等字眼,烘托推演钢铁的生活、质地、生命、情感,甚至是钢铁的灵魂。语言的灵活和丰富为诗人的内心表达做出了恰当的演绎。
月色江河诗写多年一直低调内敛,在文学评论方面也有着深入研究。一部《淮安文学批评与研究》让我们看到他对淮安文学所做的贡献。在我向他约的这组诗歌稿时他还付了一份“创作谈”,除了说到这组诗的成因情况外,还说到“工业诗歌”这一概念,尽管我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他坚持诗歌的信念和信心还是很敬佩的。有时我也会扪心自问:我为什么热爱诗歌?我试想过很多理由,可是又被我一一推翻。当一种爱不需要理由的时候,那么这个被爱者一定是有福的。我想到了淮安应该有最纯粹的热爱诗歌的人,因为淮安有这种优良的诗歌传统,还因为淮安有这种适合诗歌的土壤。月色江河就是我看到的希望之光。
十品,本名叶江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写作30年,发表作品 500 余万字。作品入选《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散文诗九十年》《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 年诗歌卷》《江苏百年新诗选》等100多种作品选本。出版诗集有《十品诗选》《一个人拥抱天空》《穿过时间的河流》等十余本,另有诗论集《且看菊花开放》。曾获变““野草杯”全国青年文学大赛诗歌一等奖、“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一等奖及66十佳诗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