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远山 (二十)
——“文革”红卫兵徒步长征那点事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二十、燈火如炬
领食品的两人回来了,戴班长就给我们后面排队的红卫兵讲明情况,得到许可,领食品的两人就插入我们队列一起进故居参观。参观完故居,就边吃干粮边去“毛泽东同志纪念館”前排队,争取闭馆前进去参观学习。
那些单个的红卫兵无法分身几处排队,也就根本无法在一天内完成四处打卡,他们就临时结伙分头排队办事。那时人们之间互信度高,见别人有难处,也乐意互相帮忙。
踏入故居的门槛,有一种异样的亲切感,象是回到自家爷爷奶奶的老屋。一种普通农家的浓郁生话气息迎面扑来,各项家具用品都很简朴实用。工作人员解释说,房屋的土墙泥地灰瓦及绝大部分家具用品都是原物原件,土墙和盖瓦及少量用具损坏了的,都是按原样修复或复制的: 磨光了楞角的四方桌,斑驳的显露出木质本色的靠背木椅和长条凳,都保留了久用的痕迹,岁月在这些用具上雕凿了那段艰辛生活的历史。
毛主席出生的那间房屋,明亮并不宽敞,简洁而又朴实,普通的架子床,平常的储櫃、椅子、梳妆台。那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及农户家最常用的农具,都像是无声的讲解员,述说一家人在田地劳作和在院里生活的种种故事。
幼年的毛泽东出生后,为避免不测,母亲文氏,抱着襁褓中的毛泽东跪拜了一尊巨石为干爹,并为其取小名为”石三伢子”。石三伢子这个卑微得象一粒砂子、平凡得如一株小草的孩子,却在天地自然之间采天地自然之灵气,吸民族文化之精华,曲折而坚毅地成长起来。有的时候,越是平凡的地方可能越会出现奇迹;越是简单的事物却越隐含深刻的道理。
少年的毛泽东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张比单人床略宽的床铺,一个长条型书桌,桌面下两个小抽屉,一张椅子,没有看到书架之类的大家具,有一个木箱,好象是又放衣服又放书藉的物件吧。
书桌上放有一盏发黑的土陶桐油灯,当时没有煤油之类的奢侈品,照明用的是桐子油,灯台的把子被手磨得光滑锃亮。这盏灯,底座稳当,盛油的灯碗是铜质的,当时是将白色的灯草浸入桐油中,点燃如豆大的火苗用以照明。
母亲心疼毛泽东,看见儿子白天劳动后,晚上还在灯下专心读书,母亲就将灯油加得满满的,在灯碗里点燃两根灯草。但当母亲离开后,毛泽东就将灯草息灭一根,只用一根点燃的灯草看书。那时家里穷,自己眼睛好,节约一根灯草,相当节省一半的桐油。节俭过日子,成了幼年毛泽东律己的自觉修为。这种节俭的修为,伴随了毛主席的一生。
后来,在井冈山茅坪的桐油灯下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再后来在延安杨家岭窑洞的油灯下写《论持久战》时,警卫员掌上灯来,都是点燃两根灯草或是三根灯草,但毛主席接着都是只用一根灯草照明,把其它点燃的灯草拨灭。他对警卫员说,我们要学会过穷日子,过苦日子;一根灯草如星火,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我毛泽东只点燃一根灯草,照样可以打败那些点马灯点电灯的反动派。
一盏灯的亮光在漆黑的夜晚点燃,尤如夜空中的那颗北斗星在闪耀。北斗星最先闪亮在空中,随即漆黑的夜空会喷耀出无数闪着亮光的群星。一盏灯点亮着一个人的思想,这个人的思想就像是大海里的灯塔、指引航船的方向;天空中的北斗星,它照亮的是一群人、一个团体、一支軍队、一个政党的思想,它也会照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光辉前程!(待续)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2022年10月荣获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三等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