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炉馍,名声通天!要问炉馍咋制作?无可奉告!炉馍源于陕西北部的榆林和定边县民间,后来成为皇家御点,便金贵垄断。所以它名声通天,制作保密。
金炉不熄千年火
炉馍常留万家香
这副对联是大清皇帝康熙爷品尝炉馍后所写,也是炉馍金贵的鉴评!
传说在大清1697年,康熙皇帝挥师西征葛尔丹,四月初二从榆林出发,昼夜行军走了六天来到安边堡,前路陌生,将士疲惫,遂命大军宿营。康熙皇帝便自己装扮成“脚户"私访,遇到当地一位叫高善仁的人,和他谈话后感到开心投机,也听了这个人对当地现状和时政的观点,很赏识。高善仁也觉的遇到知音,碰上有文化的大智大慧知己,便热情地把这几位“脚户"请回家里,从屋里抱出一个罐子,取出放在罐子里的炉馍招待客人。客人吃后感到味香可口,连声称奇,并向高善仁了解炉馍的做法。第二天这些客人告别时,高善仁给他们送了一罐炉馍,让他们在路途食用。“脚户"皇上很兴奋,脱下身上马褂送给高善仁留个念想。待客人走后,高善仁才翻看马褂内绣有龙图,心里大惊,头上都出汗了,心里道;“原来是皇上啊!"恐惧自己两天里胡说八道太多,可能会招来大祸。又一想“脚户"的言谈和待人,相信是明君微访,绝对爱民如子,就把这龙图马褂小心地保存起来。
时间过去了几个月,一天朝廷派员专程来到安边,请高善仁赶做炉馍。此时正逢八月十五,消息一传出,当地县衙官吏便忙起来了,想借此在皇上那里得宠,便挨家挨户动员做炉馍。折腾了一阵子,还是高善仁的炉馍皮薄面酥口感香甜,被差官带走。在此之前,康熙皇上已经问过炉馍制做工序,也是一次吃上瘾,百吃不厌,且回味无穷,就把炉馍列到宫庭御膳之中,制作技巧和详细配方不得外传。炉馍得宠进入御膳食谱,当地人把原来做炉馍的面也不敢叫面,恭称上面。把做馍用的食用油叫清油(意为大清珍品)。做馍用的铁炉也改叫鏊,因为铁炉当时皇上动用过。这里的人吃炉馍也必须双手捧着吃,寓意御膳食品之一必须诚敬。就这样,炉馍香味通天,制作神秘。
炉馍得宠皇恩,这里百姓也得到甜头,家家自己做的炉馍也名扬东西南北中,成了当时的热销和馈赠佳品。在历史年轮的快速转动中,榆林和定边这里民间把炉馍发展成为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祭月珍品,一代一代一直流传至今……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任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副社长、认证编辑,《九天文学》杂志编委,《定远文学》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