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沟村(散文)
文/刘正双(湖北)
风,轻轻吹过河堤,带走了水痕,也带走了村庄的哀愁。洪水如猛兽般席卷过后,留下了满目疮痍和岁月沧桑。阳光炙热,热浪一波接一波烘烤着大地。就在这天午后,我和作协的王老师踏入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
朱集镇夹在汉江两大支流唐河和白河之间,故名“夹河套”。境内没有高山和丘林,多的是平原和平岗。靠近唐河边的郭楼、上湾、下湾、尚寨、寇集、宋王营、马沟、柳林等几个村,只有镇东南的马沟村是全村四个组都暴露在防护堤外,最近处离唐河不足15米。7月18日,襄阳唐河受上游强降雨的影响,水位急速上涨,最高流量为6178立方米每秒,出现了1975年8月以来最大的洪峰。洪峰奔腾而下,势不可挡,没有任何遮挡的马沟村256户首当其冲,顷刻之间,1156亩庄稼被淹,村庄被洪水包围,686人连夜转出。马沟告急!朱集告急!襄阳告急!……各级领导闻“汛”而动,快速行动起来,全力做好防汛工作。层层压实责任,人人分段包干,封堵加固,日夜巡查。……7月19日20时,唐河近50年来最大洪峰顺利过境襄阳,安全汇入汉江。洪水退去,一时间,风平浪尽,月朗星明。
远远望去,天是蓝的,地是黄的,大地仿佛被一床土黄色的被子覆盖。往日繁茂翠绿的秋庄稼全都不见:玉米被驯得服服贴贴匍匐在地,仿佛一队队潜伏的士兵。霸王鞭似的芝麻苗被洪魔蹂躏得虚弱不堪,无精打采地立着。花生呢?一个人躲在黄泥浆里哭泣,完全没有了小公举平日傲娇神采……。
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泥水里倒立的宣传栏,阴沟里污浊的路灯,还有被洪水侵蚀过的房屋,或歪斜,或破碎。有的依旧矗立,静静地诉说着那些惊心动魄的灾难,有的墙面斑驳,是洪水退去后留下的印迹。有的则化为废墟,只留下一地的砖瓦和破碎的家具,如同历史的烙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凄凉。
沿着村中小路前行,脚下是松软的泥土,黏黏的,稀稀的,在脚下发出吧唧吧唧的声响。其间还夹杂着一些被洪水冲刷下来的杂物。路旁有一棵大树歪倒斜躺着,裸露出根须,枝叶上满是泥土,仍然努力地生长着。曾经茂盛的草木,如今也是狼狈不堪,黄泥水掩盖了它引以为傲的绿色。墙角处,一株小草顽强地探出头来,虽然灰头土脸,却倔强地挺立,仿佛在告诉世人:只要生命还在,就有希望!
走进一户人家的院落,眼前的景象更令人震撼,院中杂物被冲得七零八落,有的被泥沙掩埋小半,拖拉机裹满泥沙,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屋内积水近半米深,一台水泵正往外排水,那哗哗地流水,如同主家的眼泪。女主人正晒晾衣被。她向我们述说了这次的惨状,言语戚戚,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继续在村中漫步。村委会大院内和小广场上,一些村民正清理洪水留下的淤泥和杂物。他们脸上虽然带着疲惫和无奈,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知道,他们在为自己家园而奋斗,在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转过一个弯,我们遇到一位老人,七八十岁的年纪,精神矍铄,黑廋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他告诉我们,这次多亏了党和政府,在洪峰到来的先天,安置我们有亲的投亲,有友的靠友。没有投靠点的,就集中安置在朱集三小,管吃管住,发放生活物品,晚上还放电影等一些娱乐活动,让我们住得舒心,住得安心,没有后顾之忧,虽然房屋和财产受点损失,但是人都平安无事。身外之物损失就损失吧,有了人还能再挣回来。老人望着天上的云彩,语气坚定地说:虽说现在很艰难,但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引导,咬咬牙,一定能挺过去。
我的心里忽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在这里,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人们的团结和重建家园的决心。这些场景使我深深体会到,无论生活给我们带来多少打击和磨难。只要心中有阳光,有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太阳渐渐西下,天空被染成一片金黄色。站在河堤上,回望着这片曾遭受洪水侵袭过的房屋、树木和农田,在夕阳的余晖里显得格外宁静与祥和。我的心中感慨万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和可笑,生命多么地无常和脆弱,但他们坚定乐观,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我相信,总有一天,这片土地将重新焕发生机,因为它己走过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奋发图强,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感动和感慨,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
2024.07.22.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