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闲话了讲诚信
今日里说一说小鲜肉
旧作
共享
闲话小鲜肉
文/龚如仲(Ralph)
前几年有一阵子,“小鲜肉”这三个字时不时地在耳边响起,这足以让我感到中国仿佛进入了“小鲜肉”爆红时代。为了弄清楚“小鲜肉”是何方神圣,我还专门查了一下有关资料。从所获信息中得知,原来“小鲜肉”是指年轻、英俊的男人,尤其是那些在演艺界扬名立万的年轻男明星。
您可别小看了这些个“小鲜肉”,他们一个个自命不凡、牛气冲天:出门则豪车,进餐则盛宴,出场则掌声,行走则簇拥。他们或演戏,或歌舞,或影视,或走穴,只要略施演技,小展歌喉,热热闹闹间便可斗金入袋、钵满盆满。由此我猜想:“小鲜肉”中富可敌国者,一定大有人在。
何谓小鲜肉?盖小鲜肉者,细皮嫩肉、体态婀娜、顾盼生姿也。面对有些个“男儿身、女儿态”而又深得广大青年男女喜爱的鲜肉们,我突然心生惶然:难道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时代精神?难道他们是中国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楷模?您还不要惊讶,还真有不少中小学生绝对地崇拜小鲜肉。在不少男孩子的心目中,将来的发展方向绝不是当名教授,做科学家,最为吸引他们的是当“名扬天下、腰缠万贯”的大明星。除了孩子,不少中国的年轻男儿们也在追求“小鲜肉”式的成功。所以我就心生担忧:倘若一旦国家需要他们血战沙场,保家卫国。我真不敢设想:那些个舞台上风光无限的“小鲜肉”们会如何用他们的“芊芊玉手”挥刀杀敌?我觉得,中国需要多多的铁血男儿,不需要小鲜肉。
其实,中国自古至今就从来不乏铮铮铁汉。在久远的战国时代,两位惊世骇俗的刺客名留千古。
燕太子丹为保国抗秦,不惜花重金结交猛士荆轲,并对荆轲之老母敬重、馈赠有加。为报答太子丹之知遇之恩,荆轲最终以“士为知己者死”的献身精神,决心去秦都咸阳刺杀秦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除了向秦王献出“地理图”(燕国督亢之地图)之外,还得搭上叛秦投燕大将樊於期的头颅。樊於期也是条汉子,他毫不犹豫,立刻自刎献头。尽管最后荆轲行刺未成、功亏一篑,但这位铁血男儿在易水河畔告别前来送行的太子丹时所吟哦的“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足以表达荆轲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如果说荆轲从心底里所散发出来的是男子汉视死如归的冲天豪气,那么在另一位刺客身上所体现的则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神勇、刚烈、真情。这位刺客便是大名鼎鼎的韩国猛士聂政。同样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聂政答应韩大夫严仲子去刺杀韩相侠累。当时的刺杀情景应该是这样的:聂政闯至韩相侠累府邸,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相貌与己同之姐嫈,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
杀人,这在古时候的刺客行业中是最起码的条件,但敢于“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的刚烈行为,自古以来能有几个男人能做到?聂政不仅对别人狠,他对自己也狠到了极致。除了狠,这位刺客对自己姐姐的情义也展现无遗。
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战国时代的刺客,并不表示我对刺客的赞扬或欣赏。受时代所限制,象荆轲和聂政这样的猛士只能以愚忠和嗜血来报答他们的所谓知己或恩人。但,我所十分赞赏的是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男子汉的刚猛、忠直和无畏,而这种阳刚之气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传扬的。
抛开久远的故事不讲,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人同样表现出惊人的男子汉气概。
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还是抗美援朝期间奋勇堵枪眼的黄继光,或是“任凭烈火焚身,硬是不吭一声”的邱少云,他们那一个不是顶天立地的铁血男儿?
写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了:“战争时期条件特殊,英雄辈出也是自然。但若在和平时期,安逸的生活恐怕就不那么容易让硬汉横空出世了。”对不起,我对这种想法不敢苟同。举例来说,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就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子、好干部。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改变了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这样的好干部足可以让现如今的那些个贪官污吏们羞愧得钻进地缝里)。在工业战线上,为国家多出石油而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大庆油田工人铁人王进喜难道不是个铁血男儿?当然是!
与招摇、奢迷的某些小鲜肉不同,令人可敬的好干部和创业者们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财富,但他们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一心挂念的是国家的事业和荣光。所以,为了国家之长治久安,我的想法是:中国需要阳刚的铮铮男儿,不需要什么小鲜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