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话
作者:刘汉江
我本是不喝酒的,在参加工作以前,一是不会喝;二是没钱喝;三是父母不让喝。当时,我以为喝酒就像赌博、嫖妓一样,是不学好的男人们的一种恶习,甚至见到酗酒的男人,很有些厌恶和看不起的意思。
工作以后,有了工资,有了交际,少了父母的监管,不知不觉地成了酒的俘虏。刚开始是别人请我喝,推不过人情,挡不住诱惑;后来因为有事或怕别人说我抠门,就请别人喝;再后来发展到只要口袋里有些闲钱,无论有事没事总是找个借口,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渐渐加入了酒徒的行列。屈指一算,呜呼,已近二十年矣。
国人尚礼,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乐,莫过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推杯换盏,对酒当歌。凡招待亲友宾朋,饭菜如何尚在其次,酒是万万不可少的,民间素有“君子问酒不问菜”、“无酒不成席”之说。饭桌上如果没有酒,会被视为礼数不周和对客人的怠慢;饭菜再好,没有酒,吃了等于白吃。因此,酒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酒本身,其作用和影响广泛而深远,功能和地位无可取代,坚如磐石。
自打发明了酒的那天起,酒这个神奇的液体就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死死纠缠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过。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对酒产生了挥之不去的依赖情结。喝酒的理由和机会更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国家大事要喝,鸡毛蒜皮要喝;生日满月要喝,婚丧嫁娶要喝;朋友相聚要喝,依依惜别要喝;开张要喝,闭幕要喝;快乐要喝,烦恼要喝;喜事要喝,丧事也要喝;甜酒要喝,苦酒也要喝;三五成群要喝,单身独处也要喝;有事要喝,没事要找出事来喝……因酒而喜,因酒而悲;因酒而成,因酒而败;因酒而富,因酒而贫。难怪有一位诗人在喝醉酒后红着眼睛对我说:社会就像是一场没完没了的酒席,人生其实就是一杯酒啊!
中华民族生性豪放率直,尚酒善饮,会当一饮三百杯,千盅万斛且为乐。古往今来,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佳话和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让无数酒徒推崇和迷恋的“酒仙”。他每日饮酒作诗,喝至大醉,诗兴泉涌,美词佳句,信手拈来。“李白斗酒诗百篇”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酒成就了李白浪漫的诗情和不朽的英名,让后人嫉妒得吐血。李白到底是千年难遇的李白,他老人家喝醉酒能吐出诗来,而绝大多数像我等之流的平庸小辈,就是喝得再多,除了烂醉如泥,顶多只是吐出一摊秽物而已。酒能成事,亦能败事。譬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原本好端端地在天庭做他的天蓬元帅,可没想他酒后失态,忘乎所以,色胆包天,竟敢借着酒性调戏嫦娥,结果玉帝一怒之下,把他打下凡尘,送他一副丑陋无比的嘴脸,还罚他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既然大多数人喝酒吐不出诗来,就只好改为说话了。据我观察,除非一个人喝闷酒,喝酒总是要说话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话比喝酒更重要,或者说喝酒本身就是为说话做铺垫的。谁也没见过一桌人围在一起光喝酒不说话的,就是哑巴聚餐也是比比划划,手舞足蹈的。我也发现喝酒说话大致有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刚坐上桌的时候,酒比话多,喝着喝着,就变得话比酒多了,天南海北,滔滔不绝,陈年故代,无所不谈。几杯酒下肚,脸红了,话就多了,推杯换盏之间,原本连姓名也叫不上来的陌生人,此时已看上去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如同朝思暮想的旧友故交,称兄道弟,勾腰搭背,恨不能变成一个人。
关于酒话,社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酒后吐真言,认为人喝醉酒的时候,失去防范和理智,说出的话大体是真实的、可信的。据说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年某地出了几起杀人越货的惊天大案,公安机关绞尽脑汁,久攻不破,遂成悬案。事情过去十多年了,忽然有一天有人向公安机关报告,说是有一个人在饭店里喝醉酒后,大庭广众之下向旁人炫耀,说当年那几起案子就是他干的,而且还举出许多作案细节,吹嘘自己如何如何天衣无缝,嘲笑公安机关愚蠢无能。当地派出所将信将疑,带过去一审,没费一兵一卒,就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相信这位老兄不会是活腻了或者是良心发现,只因他贪杯无度,一时痛快,口吐真言,误了卿卿性命;可惜!可惜!因此,笔者奉劝诸位酒友,心里有鬼的人酒桌上千万可别贪杯,人家再劝,你也要悠着点,顶多喝个对成数;要想痛快淋漓、放心大胆地喝,你就别干那些见不得人的龌龊事、缺德事、亏心事。当然,以上这种情况仅属个案。因为人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你可别指望他酒后就能给你讲真话。甚至还有人利用这个心理,在酒桌上装着醉酒的样子给你灌迷魂汤,假借酒后失言说谎话糊弄你、欺骗你,这种话往往极具诱惑力,对你伤害更大。《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不是很深刻的教训吗?再说了,假如喝醉酒就能讲真话,那公安局破案就简单多了,只需把犯罪嫌疑人找来,派几个酒量大的警察陪他喝酒,等他喝醉了,一问就全招了。既不用侦查,也用不着审讯,不但不会有刑讯逼供的问责,反能落个善待罪犯、文明办案的美誉,那多好啊!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酒后之言不可信,认为酒桌上的话不算数。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君不见平常畏首畏尾的胆小鬼几杯老酒下肚,也就成了豪气冲天的大丈夫;一无所长的小人物三巡过后,转眼就像是无所不能的万事通。酒桌上动辄拍着胸脯、牛气哄哄、气壮山河的承诺,往往酒席一散,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酒醒之后,你再提醒他履行兑现,他会瞪着眼睛冲你:是吗?我说过吗?我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让你哭笑不得。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谦谦君子在酒桌上不慎讲了过头话,尽管酒醒以后懊悔不已,却不肯失了信用和面子,只好割肉补疮,践行承诺。但这种人只是少数,可以算是人类中的优良品种。至于在酒桌上慷国家和集体之慨,乱承诺乱办事的,尽管看起来言而有信,仍宜另当别论。
酒话到底算不算话呢?这个问题十分难回答,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自古以来没有定论,要区别具体人,具体事,具体场合等各种综合因素去推测,去分析。大凡酒话多像是云山雾海,让人真假难辨,可能是真,亦可能是假,或者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如果那位朋友愿意放下酒杯做学问,我以为这酒话里面玄机暗藏,神秘而深奥,很值得做一番研究。
酒话到底能不能信呢?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弄不好,信吃信的苦,不信吃不信的苦。所以,对我等平庸之辈而言,酒话,酒话,不听也罢!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