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宿小山村
贾素刚
大暑日,应朋友之约来到了一个叫做马家庄的小山村住了一晚。
马家庄,隶属山西省壶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海拔1234米,夏季气温6-24℃之间,可谓是避暑之胜地。
我们一行人刚下车,顿觉浑身凉爽宜人。环顾整个山村,房屋依山而建,高低不平,这家的屋顶和另一家的宅院地面相平。这里的房屋无论新旧全部是二层楼房,屋顶起脊扣瓦,四面清水墙体。水泥抹了外墙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这里冬季气温太低,能达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水泥墙面包住一夏天的雨水潮气不易散发,冬天容易冻秃噜起皮掉下来。村内都盖二层楼的原因,据说一是攀比,二是土地金贵,二层楼能够满足一家几代人的住房需求。这里人们建房,房屋的墙体不会紧靠山坡,一般都留有一米多的间隙作为水道,其作用是防止山洪直接冲刷房屋,也利于泄洪排水,充分考虑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
由于这里的土地稀少珍贵,山村的房前屋后只要有一块平整的土地,主人就会种上土豆、玉米、谷子、豆角、西红柿、黄瓜、白菜、生菜等庄稼或蔬菜。山坡上的梯田面积不大,用石头砌起来的护坡整齐坚固,一片片的玉米、土豆、谷子长势喜人。放眼望去山坡上的灌木植物覆盖严了山体,呈郁郁葱葱的暗绿色。山上的核桃树、杨树等树种树冠阔大,树身挺拔。山路旁的不具名的野花五颜六色,招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

所居山村地势海拔较高,显得周围山峰不太伟岸。晚饭前向上爬了一段山路,有人家居住的道路多是水泥或沥青路面,路面缓缓向上延伸,被雨水冲下的石子洒落在路面踩上去稍微有点硌脚。看着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知道这里的人们很辛苦,种植机械化不可能在这里实现,收种庄稼身背肩扛、人力耕种是唯一的生产方式。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谷子、土豆,一年只收一茬,每年五一以前播种,十月份收获,不能水浇地,靠天吃饭。山里的农民仅仅依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如果遇到天气大旱,年景不好欠收温饱都成问题,他们不可能实现现代生活的小康。所以,只有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创办更多的工商企业,促使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冲破土地的束缚,走出农村和山区,让更多的他们走向城市,走进企业就业才是实现农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正确致富之路。
山里的夜晚来的很快,太阳落下天马上就会黑下来,气温也会迅速下降,裸露的臂膀胳膊会在冷空气的刺激下起满鸡皮疙瘩。山村的路灯星星点点的亮了起来,起伏不平的街道不会像平原的道路一样人来人往,伴着几声犬吠使山村的夜晚显得更加静谧。山村的空气很干净,没有雾霾,东升的月亮像玉盘一样挂在山顶明亮而皎洁,月亮周围的光圈伴着山里升腾的水气朦朦胧胧。
翌日清晨五点多,我和妻起床后先爬山。沿着养种梯田的土路向上爬行,反而觉得气温比傍晚稍微高一点更加凉爽适宜。路旁的杂草上挂满了露珠像晶莹剔透的珍珠;树上的核桃藏在树叶间若隐若现像一个个的绿色宝石;山树上刚刚起床的鸟儿上蹿下跳欢快地鸣叫;庄稼地里的昆虫唧唧啾啾唱着歌谣。我俩深吸一口富含氧气和着潮气的空气,顿感浑身舒服畅快,登山的步伐越发轻巧起来。放眼望去远处的山腰白雾缠绕,曼妙犹如仙境。
返程,心想如果每年夏季在这个小山村居住上三四个月避暑,岂不如神仙般美哉!

授权作者简介:贾素刚,男,汉族,中共党员,正定县人,1967年4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业余时间喜欢写作,唐河文学创作社会员、正定县散文学会会员,在《太行文学》、《唐河文学》、《雨梦有声作品生命阳光之为爱读书》、《美文作家平台》和《正定风采报》发表文章多篇。其小说《毒药》、《托起明天的希望》、《老藤》、《她的时间去哪了》、《雪儿》、《迁坟》、《为了家乡那片天》和散文随笔《正定情》、《回老家》、《荆州古城》、《荣誉证书》等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