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工兵十四团西安战友联谊会结束后,我在民和西安驿站群中看到了原十四团政治处副主任李申荣战友发的一张珍贵的历史资料截图图片,处于好奇注目一看,我被田团长,李主任38年前(1986年12月4日)发表在人民军队报上的通讯报道《老山脚下锁盘龙一一记在架设盘龙江钢桥战斗中荣立二等功的老山前线工兵某团六连》一文所吸引,被文中的英勇战士舍身忘己,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所感染……
我和大多数战友一样,是个和平年代和平兵,但怀着对我团参战战友敬佩的心情,经过一番努力,把已经糢糊不清的图片经过编辑处理复原,把团首长的原作奉献給各位战友和曾经参战的将士们,以实际行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送一份精美绝伦的军旅文化作品。
一一记在架设盘龙江钢桥战斗中荣立二等功的老山前线工兵某团六连
作者:田清波 李申荣
7月下旬,老山地区遭到特大洪水的袭击。山体滑坡,工事塌陷,路基冲毁,交通中断,连接“两山”咽喉要道的盘龙江钢桥很快被巨流吞没。
雨夜,时指向十二点,承担架桥任务的某工兵国六连会议室里,有团首长,参谋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诸葛亮”会在紧张地进行着。
作为桥梁分队的六连,对于架设各种类型的装配式公路钢桥并不陌生。然而这次要在敌炮火封锁下,在恶劣的天候、狭窄的地形条件下进行大跨度装配式公路钢桥架设作业,不仅在六连是第一次,就是在我军作战史上也少有。他们充分估计了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和各种应急措施,经反复论证,一套完整的架桥方案形成了。
凌晨,当人们还处在甜蜜梦乡的时候,满载着工兵战士和全套桥梁构件的二十三辆卡车,冲过敌炮火封锁区,在泥泞坎坷的山路上向架桥地点急驰。
8时整,随着王团长“架设开始”的命令。一个个矫键的身影犹如离弦之箭飞往各自的作业位置。
常规架设方法要求作业场地的长度不小于桥梁跨度的三年之二,宽八米以上,以保证尽可能拼接足够的主桥和尾端配重,减少推移次数,防止推出部分掉入水中。可眼下场地长度仅十二米,宽也只有五米,要架没跨度四十二米的大型桥梁谈何容易。
六连官兵按预定架桥方案,采取了增长鼻架,少拼多推,逐渐增加尾端配重,保证重心始终处于推出摇滚后方的作业方法。各作业组,按照指挥信号密切协同动作,使拼装在摇滚和平滚上的巨大而笨重的祈体,在拼、推、配重的售作业过程中,不断向对岸延伸。
伏天的老山素有“火炉”之称。此时老天爷火上浇油,太阳瞪大它那喷火的眼球,强烈的紫外线穿进战士的军衣,刺得肌肤灼烧般疼痛,处心积虑的越军,也妄图以炮火袭击阻止我架桥行动,一发发罪恶的炮弹不断在架桥点附近爆炸。全述干战冒着敌人炮火,不顾个人安危,挥汗如雨,二百六十三吨重的架桥器材,全靠人抬肩扛从几十米外运到架桥点。三班长魏彦清腿肚皮层破裂,简单包扎后又一头钻入作业队伍。左眼裹着纱布、鼻梁严重溃烂的老战士杨新成,啦 有深的淤泥。搬运器村,熟练地拼接卷桥第,抢时间快速旋紧各种螺丝,
上午十一时,当桥体推至心时,一堆巨石阻挡桥梁的正常推进,必须立即进行排除,参谋宋振明冲在前面,身药包,腰系安全绳,手握翘离水面五米多高的鼻架。脚踩十厘米宽的纵架,冒着掉进德的危险、攀登到江心,用爆破法对匠青进行了强行排除。
当昂头翘首的鼻架接近对举行将落桥的关键时刻,连里立即组成了由几名共产党员参加的突击队。他们每人肩负是十多斤重的钢制器材,凌空攀绳跨越滚灌城,及时设置了摇滚等器材,为析梁安全落成奠定了基础。
十四时整,随着那整齐洪亮的号子声,这座长四十二米的加强型单排单层装配式公路钢桥终于建成了。英雄的工程兵战士们,看着一辆辆满载作战物资的卡车徐徐通过大桥,通过前沿阵地,心中充满了欣慰。
【作者简介】田清波,汉族,1951年1月16日生,河北省蠡县大百尺镇人。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 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程兵建筑第一〇二团四连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团司令部参谋;1979年1月调兰州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作训处当参谋,1982年3月在兰州军区工程兵教导大队任学员队队长,1985年4月任兰州军区工程兵部作训处副处长;1991年3月,任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团长,上校军衔;1994年1月,调任陕西省榆林军分区参谋长,大校军衔。1995 年2月,转业到甘肃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任主任。2010年退休后担任甘肃省国防交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者简介】李申荣,中共党员。1972.12入伍,先后在工建173团任战士,副班长、放映员,舟桥团四营书记、陇西工兵库,兰州工兵库干事兼电影组长,兰司直工部干部处帮助工作,工兵十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副主任、兰政小南门干休所干事,省军区西北一路干休所副政委,八一街干休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