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红旗渠(下)
——老家河南之行之四
文/刘玉伟
我们那天来到红旗渠,走进红旗渠,站在红旗渠边上,看着流动不息的红旗渠水,看着那巍峨壮观的太行后,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林县人民的伟大和光荣!青年洞是红旗渠的主要景点之一,我们顺着高高的石台阶上到青年洞那里时,耳边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不断,远远地就看到在岩壁上有一面超大的鲜红的党旗,党旗的右边是郭沫若题写的“青年洞”三个大字,左边是江泽民1992年8月1日在红旗渠的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从1960年2月红旗渠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从山西的石城镇到河南的任村镇,红旗渠的干渠支渠已分布林州市的乡乡镇镇。如今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真好一点都不过分。这个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除了参于修建的人数达到近10万人外,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为红旗渠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17岁。
我看着那面鲜红的党旗,看着脚下汹涌澎湃的红旗渠水,眼泪又忍不住地流了下来。几十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光耀中华大地,在全世界也是一张新中最辉煌的名片,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我们那天来到红旗渠后,看到每天来红旗渠参观的人都是络绎不绝,在乘坐景交车的入口处,排起长队的游客需要转十多道弯才能坐上景交车。红旗渠不仅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
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让红旗渠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永留史册,他们锻造的红旗渠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红旗渠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红旗渠不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永远震撼人心,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永远都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在回程的旅游大巴车上,又想到了由夜小末作词,芩思源作曲,周深演唱的那首歌曲《如许》:“问奔流的河,蜿蜒的溪,流淌曲折,翻涌朝夕,何来清澈如许?问连绵的山,高耸的峰,翻越了崎岖,荒野中屹立,何来壮丽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滋养川流不息,唯有巍峨风骨,扛起一片天地,以炙热以延续,在血脉中传递 岁月清澈,山河壮丽,如许如你。……唯有星火如炬,光芒生生不息,唯有矢志不渝,无惧筚路蓝缕,以深情以厚望,在征途上砥砺,血光皎洁,步伐坚毅,如许如你。“我在手机上听着这首深情的歌曲,眼前又出现了河南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时的场面,泪水一次又一次地夺眶而出,他们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永远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鲜红的符号!
刘玉伟,2024年7月24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