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和万事兴(上)
王晓瑜
2024年7月14日早8点,天空飘荡着几朵云彩,轻柔的夏风吹拂着满园的花草树木,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梦想,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着。那耀眼的阳光穿透薄薄的云,洒下万丈光芒,仿佛是一位巨匠在挥洒着金色的光,一片祥和的景象,我们踏上了去莱芜区大下河村的路途,心里格外激动、兴奋。这是我第二次前往,掐指一算距离上一次5月21日,我跟随“谁不说俺家乡好”——泉城乡村振兴文学摄影采风创作暨“与人民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学志愿服务队去大下河村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何以再次前往?因了除了参加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活动以外,关键是大下河村那块靓丽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生存的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如此高,32年来从没有发生上访事件,50多年无离婚事例,32年来村里没有打架,没有小偷小摸,没有不孝敬老人,没有不务正业的等现象,而村里还出现了活雷锋式人物,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再次探个究竟。
我想一个好村庄的文明程度,固然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而好的村风民约和好的家风家训一定是个重要因素。
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对子女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据资料说:有人对53个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恶劣、受过刑事处分的家庭做过调查,其中有52个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或有劣迹,有人又对96户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表现很好的家庭调查,这些家庭的子女全都是表现好的或比较好的,没有一个孩子有劣迹或违法犯罪。
唱响村风家风小曲
“回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下河村,由于世风日下,成了莱芜有名的散乱村,破大家。村内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村中有个土岭子,不管谁家丢鸡少瓜都要到那里大骂一通,久而久之演变成了有名的“骂人台”,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再看现在的大下河村,村道干净、庭院整洁、民风淳朴、崇德向善,展现的是一幅幅和美画卷。”大下河村书记赵茂忠深有感触地说:“反思这32年来大下河村由乱到治的深刻变化,我感觉,这与我们狠抓家庭治理、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努力改善村风民风是分不开的。
且看大下河村书记赵茂忠,1956年出生,军人出身,当过六年兵的他,虽然风云已过几十载,但军人风度依旧,他高大魁梧,四方大脸,双耳紧贴头部,耳廓坚硬高耸,一看就是那种非常“会过日子的人”“忠诚敦厚的人”“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他说话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和风细雨,句句说到点子上,一听就是那种思维敏捷,头脑聪慧,能够在各种行业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果不其然,大下河村曾经就像一个惹是生非、打架斗殴、穷困饥饿、掉进泥坑里的孩子,是他这个大家长,殚精竭虑地一手把“他”从泥坑里拽上来,又一步步把“他”培养成杰出人才。如今的大下河村,现有308户,901口人,1500亩耕地,31名党员,2023年村级收入突破了110万元、人均纯收入五万元。先后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妇女工作先进单位、法治济南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单位。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各位看官,你想知道赵茂忠这位汉子是如何从治理村风、家风,建立良好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吗?
一天,大下河刘某的母亲激动地哭着对支部书记赵茂忠说:“我们这个家,鸡飞狗跳,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的,闹腾了20年了,你是用什么门道把俺这个事解决了呢?我年龄大不管事,大兄弟,我得给你磕个头!”说话间,她扑通一声跪在赵茂忠面前……
赵茂忠说:“农村要发展,稳定是关键。首先,要立规矩,树标准。基层治理,必须从规范管理、关键人群、以及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治理入手。1992年当我自己的生意干得风生水起,而听从母亲的忠告‘茂忠,光你自己过好有什么用,咱村里人许多还吃不上饭,还有不孝敬老人,骂街等事儿,我觉得,就像有些村民说的那样,根据你的脾气,你来当大队书记,或许就能把咱们村治理好 ’后,我果断担任了村支部书记。一上任,我就带领班子成员走村入户,“串百家门,坐百家凳,喝百家水”,摸实情探实底。用了接近5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后组织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老群众代表,围绕群众中长期存在的不良风气,对症下药,立规矩,定制度。经过半年的努力,撰写形成了涉及党风、民风、表彰奖惩、特别是针对不良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大下河村第一本“村规民约”初稿,全篇共八章八十九条,发到了每家每户,告诉党员干部群众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干好了有什么好处,违反了有什么害处,让村规民约成为规范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言行,化解陈风陋习的“小宪法”。比如,上文中村民刘某由于婆媳矛盾20多年得不到解决,最终出现了活不养、死不葬尴尬局面等得到有效解决。说心里话,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积怨多年问题没解决应该是没有找到能打通心灵、解开疙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制度依据。
政策全面权力一大串,不如放下架子面对面。常言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赵茂忠等通过感情上贴近她、思想上尊重她、行动上感动她,充分利用茶余饭后,一次次上门、面对面、将心比心地交流,一次次的座谈接触,一次次地围绕一个事项、一个问题,不断讨论、不断商量;即让她婆媳俩感受到了尊重,增进了感情,最终化解了这处长达20多年家庭疙瘩。
“‘鸡头解难题,活血又化瘀’,要化腐朽为神奇。‘无刺无痞不成村’。不管那个村都有那么几个刺头痞子,这些人共同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自己一地鸡毛,还总是对别人、特别是我们村干部指手画脚、指指点点、这不行那不对。1992之前,我们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村里什么工作都开展不起来,一干事,那些刺头地痞就出来出难题使绊子,就连支部书记被这些人关进猪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大下河村才曾沦落到了全莱芜有名的三乱村、破大家。”对关键群体,赵书记是这样做的,“做人的工作,即不能用政策压,更不能用权力砸。要用软办法,解决硬问题。不管刺头还是小人和我们村干部搞对立,不配合工作,无非就是想通过行为方式上小人举动,弄点动静证明他们的存在感,让我们对他特殊照顾、另眼相待。有道是,打蛇打七寸。人是感情动物。只要感情牌打好了,问题就不是问题、毛病就不是毛病。比如对待那些刺头,大家都恨之入骨,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我们采取的是“亲疏相依”主动和这些人交酒友、拉家常,‘喝他的酒、吃他的肉,用他自己的钱治他自己的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快速整治不良村风家风,1992年赵茂忠带领新成立的班子第一时间就成立了由优秀党员、刺头等组成的“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开展村风家风工作。赵茂忠经常以交流工作、争取意见的方式去刺头家里拉家常,进行感情渗透,每次去了都不让走,还要留下喝几盅,一来二往成了政治好朋友。每逢村里有重大事情决策,社会管理、监督事项,他都大胆放手让他们参与,他们觉得很有面子、越干越有劲。比如,有一年村里修路,村里安排其中两个负责水泥采购、原材料看管和道路质量检测,不但原材料没有流失,工程质量也很好,他们还把水泥袋子一个不少地都收了起来交到了村里,卖了700多块钱。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从心里要问了,赵书记,你的办法这么好、那么多,你们村里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常言说,“逮不尽的贼,除不尽的草。”有,不是问题,蹦跶不起来才是关键。
在严格执行《村规民约》的同时,村委趁热打铁,于1996年创新推出“法德结合,文明理家”创建活动。为每家每户建立起了一本“家政档案”,档案里装有赡养老人、土地承包合同、好人好事、表彰奖励、不文明表现记录、日常积分和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条件等;凡是记录做的好人好事多的,积分就多,积分多的,享受的福利、荣誉就多。荣誉就是面子,积分就是福利,硬措施提升软实力。为每家每户建立一本档案,其目的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荣誉上、行动上引导村民“爱村如家”、和谐发展。村民赵青生等人的对象就是通过查档案成亲的。李新是淄博沂源县人,在莱芜打工期间和大下河村的刘若意相识,通过查看大下河村的家政档案,让她这个外乡姑娘最终同意嫁到了大下河。
李新笑着说:“我们当时从厂子里认识,然后准备定亲,那时候咱一个外地人对这边也不熟悉,后来听说他们村里有家庭档案,我就来看了看,主要是想着别再有欠账什么的,结果一看我公公还是劳动模范,也没有欠账就很放心了。‘姑娘相亲看档案’一时传为佳话,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他们这一创新做法,成为了全国首个提出“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的发源地,并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1年司法部在莱芜召开“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大下河村经验做法。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3家中央新闻媒体做了全方位报道。“法德结合,文明理家,”“莱芜经验”写进了中央党史教材。
2024的4月29日司法部刘长银局长带领九个省的司法局长又一次来到大下河村调研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的开展情况。刘局长一行看了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刘局长说;“制度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接地气,才有生命力,才能促进发展,真没想到你们这个山区村发展得这么好,这都是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带来的可喜变化。”
抓经济建设畅通村风民风之路
经济是做成各项事业的基石,文化是促成事业的灵魂。打牢经济基础,为村风民风建设保驾护航。以前的脏乱差,村风民风低劣,根本原因是个“穷”字。大下河村原是一个既不靠山,不靠水,不靠路,更不靠城,资源匮乏,偏远丘陵山村。祖祖辈辈,进出无路,靠天吃饭。村民赵金生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形容村的恶劣环境;“春旱不长草,夏涝沙石跑,谷子不秀穗,地瓜一撮毛。”
只有干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美丽。1992年新班子成立之后,赵茂忠书记带领村委秉持不向老天抱怨,不向国家伸手,靠一股“艰苦奋斗,厚德自强”的大下河精神,在抓村风家风建设的同时,带领新班子干的第一项经济工程就是“西水东调”。彻底解决了大下河村十种九不收、靠天吃饭的旧貌。工程竣工通水那天,群众自发地放起了鞭炮,赵凤城、赵凤申等老人趴在地上叩头不起,说:“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我们的好书记!” 西水东调工程的顺利竣工一下子唤起了民心,凝聚了人气。大大长了群众的志气和营造了团结向上的氛围。
此后,支部一班人又带领群众围绕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和村庄规划建设继续大干,坚持做到堡垒建在一线,党旗飘在工地,党员冲在最前沿。
开山辟岭,填壑造地,治山治水,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一件干,干成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自1992年至今,万元以上工程达3到78个,总投资2594万元,总投工200000多个,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用了炸药17吨,钢钎1.4吨,总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土地1800亩,埋设地下管道4.6万多米,修千方大水池7个,修建大桥4座,学校1处,栽植堰边板栗800亩、桑蚕树500亩,把昔日春旱不长草,地瓜一撮毛的不毛之地,硬生生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种上了生姜大蒜,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如今山绿了、水清了、路宽了,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走起来像在城市里,看起来像在花园里,实现了水清、地肥、路平、林茂、主导产业群形成的愿望。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2000年被评为“全镇第一经济种植大村”,2001年3月被原莱芜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2020年村里又建起了1300多平的党群服务中心,700多平的幸福院和如意家园,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在食堂免费就餐50次;残疾人,包括周边村里的残疾人每个月免费就餐20次……每项工程价格谈判,资金支出都置于群众监督管理之下。严把质量、干净担当、严守底线,从没有发生一起不良事件和劳民伤财的工程。
党支部为了鼓励群众敢创赶试,发展产业经济,在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不景气的情况下,大胆出台了激励政策,激励群众发展产业经济。凡是村民上产业项目的,由村里无偿解决场地,道路通平,电力架设;能按排两个人以上就业的,村奖励彩色电视机一台;在政策的激励下,干烘茶加工,板材加工,食品加工,个体购销,从无到有,越来越多,成为了全村有史以来、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致富路子。比如,村民邹本湖上了一处食品加工厂,安排了两个人,经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评议村里奖励了他一台25寸彩色电视机。
赵茂忠高兴地说:从“分片要饭”到“大众创业” ,从“要饭的多,打光棍的多”到“走南闯北卖四方、秤杆秤砣赶大集、劳务技术闯市场、园林苗木搞绿化”,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日子节节高,到兄弟爷们过上好日子,提升村民精神气,促进和谐村风家风建设,提升大下河村的幸福标配,效果颇佳。
邹本湖是普兴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项目负责人,说起当年村里奖给他的彩色电视机,邹本湖记忆犹新。
1992年他结了婚卖馒头,给别人卖,寻思不如自己卖,买了个馒头机,还得买蒸笼,垒烟囱,钱不够。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立即伸出了援助之手。
赵茂忠回忆说:“他说他买两个笼,买笼钱还能凑合,再弄其他的,像垒烟囱就不够了。我说烟囱村里给解决,还需要多少砖,他说300块砖,村里立刻给了他350块砖。”
有了党支部的雪中送炭,邹本湖的馒头房顺利开张。
邹本湖说: 村里帮我解决烟囱问题,给了我350块砖,结果我真干得不孬,到年底村里开表彰会,果真奖给我一台彩电,高兴得不得了。
面对新形势,赵茂忠书记不无感慨地说道:“特别作为农村,像我们山区村,仅仅想依靠种地发家是杯水车薪,1992年我们大下河村就提出了鼓励群众发家致富,让村民感觉自己致富了光荣,有地位、有荣誉、有实惠,所以我们决定举全村之力要奖励老百姓。那时村里黑白电视机还几乎没有,村集体收入还不到3000块钱,我们就买了一台3100多块钱的彩色电视机奖给他了。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赢民心,聚民力,做成事。”
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了这次奖励,邹本湖的创业劲头更足了,在继馒头房之后,他又开过饭店,卖过百货,现在他常年带领着大下河村近60位村民干起了城市建设工程。
邹本湖说到:一开始活少,慢慢活多了用人就多,看着村里没活干的就让他们出来干点也挣点钱。这样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庭越来越和谐。
村里还有青壮年劳力凭借劳务技术闯市场发家致富。不少人因凭着“秤杆秤砣赶大集”,赶出大名堂,村民朱振习一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朱振习回忆:那个时候家庭困难,小孩又小,亲戚就介绍出去做买卖,领着我去天津,咱这出姜,那时候就光卖点姜,后来就卖调料,收入还可以,一年七八万。
凭着一股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朱振习已在天津包起了常摊,而在莱芜老家的儿子朱甲绪也干起了赶四集的买卖。朱甲绪家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他的名下就有3辆车。日子越过越好了,以后车会越换越好,一家人和和睦睦奔小康。
奔着“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的和谐致富目标,前几年,大下河村成立扶贫车间,与一家贸易公司合作引进了藤编项目。村民陈佃香是车间的第一批工人,由于老伴身体不太好,需要有人照顾,能在家门口干着这样一份工作,她说自己感到非常满足。
陈佃香说:不孬,一天能编20个,一个月收入六七百块钱,坐着不累,时间怪自由,耽误不了做饭、干家务。
产业多元促增收,鼓起村民钱袋子,和谐村风人人建。在大下河村900多口人中,有一半以上的村民自主创业,他们有的在家赶大集,有的在外闯市场,还有的进行苗木、养殖等专业化经营,“穷困潦倒、日愁三餐”的光景已成为大下河人的谈资和回忆。
赵同生:那时候村里要饭的很多,我才十几岁。要饭的多主要原因是种啥啥不长,慢慢的也懒得种了,种也是旱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一名书记,要为自己的村庄、为老百姓增收等,多做一些符合本村实际的项目,人家有的咱做优,人家没有的咱发展。大下河村注册了大下河岭石磨煎饼,安排了20多人就业,原来这20多人没有活干。这样,既发挥了他们原来的特长、技艺,又让他们获得了增收。经济状况变好,有利于促进村风家风的提升。所以,村干部干啥呢?村干部就要创造条件,为老百姓多做实事、做好事,让老百姓感到村书记就是他们的贴心人。什么这利益、哪利益,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赵书记深情地说,“我们不仅形成了一种走南闯北卖四方、秤杆秤砣赶大集、劳务技术闯市场的发展格局,还走出了老弱病残进车间的一种发展路径,形成了大众创业、共同致富的一种良好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就得益于我们这些年来‘艰苦创业、厚德自强’这种大下河精神。”
一位村委委员说,俗言道:娘有爷有,不如自己有。腰里有,不如手里攥着有。2006年,我们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向我们这些即无集体产业、又无资源的山区村,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说话没人听,干事群众先要钱,没有钱谁也不干。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呀。同年10月,赵茂忠书记带领我们学习借鉴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新乐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做法,大胆地提出了“让土地充满诗意,让农业成为休闲”,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发展目标,村庄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党支部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群众的土地全部集中到了合作社。在当时其他周围村土地流转还没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率先尝试流转土地,到2018年时,全村1500亩耕地,已流转了1337亩,截至目前有六家农业企业落户我们村,兄弟爷们不但土地收入不减、还能腾出时间来做生意;村集体也通过土地流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抱团发展、村集体收入逐年提高,201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一百多万元。
顾大家舍小家赢民心
当你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时,你是否知道赵茂忠书记背后所付出的心酸与艰难历程吗?
他临危受命大下河村支部书记。这时大下河村还是一个进出无路、靠天吃饭的穷村、乱村。没有办公经费,村两委,靠自己印制村币维持班子运转,村里没有办公桌,赵书记就把自家的桌子搬到了办公室。1997年土地开发时,他的大女儿突然生病住院,当时工地上每天都要进行爆破,少的时候二三十炮、多的时候五六十炮,稍有不注意可能就会出现伤亡事故,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完成了爆破任务,他才去医院看了看女儿,那已经是女儿住院第7天了,当他看到病床上消瘦的女儿时,这个硬汉子突然变得眼泪汪汪。
“廉立德,干树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一把手。”
赵茂忠书记说:群众服不服、信不信,关键看党员干部怎么做。所以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干出样子。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有一个“三个一样”工作准则,即“对待集体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职责像对待自己的责任田一样,对待群众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雷锋式党员朱振练说,“我就要做个雷锋式的党员,否则,我对不起茂忠书记对我的培养、信任与栽培,对不起脚下的土地,对不起村民对我的喜爱。”
朱振练回忆到,2011年春天,村里正在打深井解决村民免费吃水的问题时,赵茂忠书记突然感觉小肚子疼的很厉害,去医院一检查是左输尿管上皮癌,医生说得尽快手术,他为了隐瞒消息,就和两委成员、家人说,济南有个绿化工程去忙活几天,就以干绿化工程的名义,叫上他的战友去了济南肿瘤医院,到了医院他才和战友说明了情况,他战友说:“哥,你是要村,还是要命啊,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这样?手术的那天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是战友留着泪在手术单上签的字,手术13天后他才告诉家人和村里。当时,家人和村民听说后,都心疼地留下了泪水。
住院期间,他听来看望他的兄弟爷们说,自达你病了,村风有所下滑,他让弟弟买了台录音机,在病床上讲话录好音后,再拿回村里在喇叭上播放教育群众。他的精神感动了所有村民,尤其自律守规矩薄弱的人,从此严格要求自己,村风家风达到空前的提升。
一路走来,他以领头羊应该有的品格影响着群众,滋润着村风民风。有一年通街时,他亲叔兄弟的房子在拆迁之中,他提前动员五服以内的几个弟弟、第一批把房子拆除,其他户看他弟弟的拆了、都主动地动了起来。这些事情、让村委、党员深深体会到,村委、党员“要带头干,用心干,不能用心眼子干。”要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格局与觉悟……
是的,赵茂忠书记自己是这样做的,他也动员党员群众选树身边典型,扶正义扬正气。这些年,赵茂忠带领群众选树了多名村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比如,党员朱振练说“哪怕是地上一个烟头主动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就是树形象。”……还有赵现生、吴昕等,他们不仅带头执行党组织要求、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还经常为群众义务修理农具、捐款捐物,确实起到了“树立一个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个村”的良好效果。
村民赵凤句对赵书记说:“您为村民操心不少,我的儿女不在家,您为我做了很多的事,我过意不去,送给您400元钱,您买点自己想吃的。”
可赵书记说:“这个村里有规定,村领导任何人不能收取村民的礼物,否则我会开会点你的名。”这时,这位村民低头扣着指甲盖,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在赵书记的劝说下,他恋恋不舍地走了。
另一村民朱玉莲来到赵书记面前说:“你费心费力的为大家伙操心,整天忙得不着家,自己生病的时候也不当回事,仍然为村民服务,我就很感动。没有什么给您的,就把我家鸭子下的蛋送给您尝尝吧。”赵书记说什么也不要,反而还让她带回家一提鸡蛋。
赵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村民的这些点滴暖心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更有勇气和决心为大家伙服务。”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