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修志,惠泽千秋。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编纂洛宁县《东关社区志》是东关社区全体干群的共同心愿!

编纂《东关社区志》更是功在当代,利村利民的大事,通过编纂这部志书,使人们了解家乡,感受其人情世事沧桑,感知其家乡历史沿革,感悟其现实生活的启迪。这部志书将成为留给东关子孙后代的一本珍贵的史实资料!
东关社区两委研究村志编纂会议
2021年12月中旬,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张宗智的倡导下,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研究决定,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成立纂志领导小组。
编辑成员合影
由本社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退役军人组成,以中共党员金玉国为主编,刘丙南,刘狗胜,陈念富,赵松林,李新光,李江荣六名党员同志为编纂成员,受命执笔,开启首创编纂《东关社区志》的文海苦旅。
主编金玉国等成员共同认为,志书编纂应为横分纵述(先分类再记述)。编纂志书是东关村(社区)史无前例的首创工作,也是党支部和居委会的一大善举,这项工作是惠及东关子孙后代的大事,是传承勤劳朴实的东关人民优秀文化历史变迁的好事。是记录东关村的历史人文宝库,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到志书里面来。


但谈起东关的沿革史,感慨的是因老年人风烛残年,或因意识模糊,有的相继离世,年轻人对村史知之甚少,况且,从未有文字记载,对查询一些资料难度相当困难,只能从在世的一些老人口述中得知只言片语,在寻找尘封已久的东关往事,探索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中,去粗求精,去伪存真,反映翔实的资料并非易事。为此,展开抢救搜集整理资料工作迫在眉睫。

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成曾讲过:志之重要,志于资料。
经过社区两委开会研究决定,张贴告示等广泛宣传,让广大居民提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资料,编纂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分片分组,分行业座谈,个人专题采访等形式,寻找历史文物,翻阅,查找有关史料,挖掘村里各居民组的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和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如:《乡镇志编辑手册》,《地方志编纂手册》,《洛宁县清朝县志》,《洛宁县民国县志》,《洛宁县志》《中国共产党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1893年-1968年)》洛宁县《陈吴村志》,《在礼百年》,《洛阳地区金融志》,《洛黾补阙》,《洛宁民间故事》,《洛宁史话》,《洛宁县人大志》,《洛宁县政协志》,《偃师市二里头村志》,《偃师市石家庄村志》等,进行分析整理,考证排比,精选补充资料,以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本社区(村)自然,人文,社会的全部面貌和发展演变轨迹。




统合古今,详略得当,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特略同。截至2022年12月底,走访座谈200余人次。同时,收集制作各类表格(册),如:人物表,职官表,商户表,各个行业统计,经济变化等表(格)册近80个,以辅助文字说明,起到“揽万里于尺寸之内,罗百世于方册之间”的作用。对族谱,家谱,碑刻(文),老匾额,老字号商铺,小作坊,传统家庭生产生活用具,老证件,老照片,等进行拍摄收录,筛选入志。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不仅征求了村内外知情人士的意见,还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县域外东关籍人士进行了120余人次沟通,核实和咨询相关情况,坚持对每个事实进行实事求是调查,力求真实无误,为编纂一本翔实、图文并茂的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主编金玉国,编辑刘丙南和特邀编审张泽民,周流宗等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志书要求对章节,时续,文字用语,标点符号,插图排表,等方面逐段逐字严格核正;同时,经过编纂同志们集思广益,多次论证,以事为据,时序梳理,十易其稿,李新光同志利用电脑排版、插图正稿,为《东关社区志》的成书起到了极大作用。
俗语道: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被人们最容易忘掉的历史!
在志书中,我们遵循了一系列原则,如以序开篇统领全书,编辑说明,篇目续之,展现全貌,概述要点,介绍特色,综统大事,章凸脉络,正文分类,分事详述,附录殿后,弥补不足,编后收尾。文字精练,突出重点,反映规律。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真实,客观,全面的原则。我们努力将历史的东关村真实的记录于书内,全面展现社区(村)的发展,变迁,人物,事迹,民风民俗等,遵循不论证,不描写,不褒贬;力求所记述事物更加丰满,并尽力覆盖工,农,商,学,兵,政,党,医等行业机构团体。
城关镇党委书记贺海波指导编纂社区志
然而,由于某些章节涉及村中人和事,尤其是经济部分的企业兴建,转让,改造,更新等事项;时间,内容,人员,经营范围等信息难以准确登记。
此外,风俗人物章节中收录的人物,地点,名称等难以齐全周到,因此,存在遗漏和误差在所难免。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志书在编纂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要的是对于背井离乡多年的人员,由于时间久远和村人对他们的履历了解不足,故而难以载录。
此外,一些长期在外务工或随子女定居外地的村民,包括那些考入大学,参加工作并已具有一定成就的人员,他(她)们的成长经历和所获荣誉,本应载入村志,激励后人,但由于客观局限,难以如愿,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借《东关社区志》出版之际,向中共东关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的领导以及居民亲历者、知情者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志书提供了口述,证章,证书,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支持。
特邀编审合影
同时,也要向年过九旬的西关社区老人张专印以及本社区的耄耋老人金保拴、王爱玉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为《东关社区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对于特邀参与《东关社区志》编审工作的张泽民、周流宗、马生彩、杨小沪四位老师,以及为志书印刷出版提供资助和大力支持的张君龙、刘亚斌、梅少军等众多乡贤有识之士深表感激。
原洛宁老县城全貌
纵观东关社区数百年的沧桑变迁与时代更替,我们遗憾地发现许多历史遗迹已湮没于史海,未能流传至今。尽管我们尽力抢救,但已难以挽回,更难以谈及惠及子孙、完善与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期待后人在续撰时能够稽考补正。
《东关社区志》由序言、凡例、前言、总叙、大事记、二十二章72节,以及人物(简介、简表)、居民组概况、艺文录载、传闻轶事、附录和后记构成,全书共24.5万字,配图逾百幅。其时间跨度自晋朝秦王符坚建永固城(前秦建元年间,公元370年)起,至2022年12月底止。该志书详尽而系统地记录了东关从村庄到社区的演变历程,涉及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民生及民情风俗等方面,全面展现了东关社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为读者提供了重温历史、回忆往事的宝贵资料。弥补了《洛宁县志》的空缺资料。
东关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成员
在《东关社区志》落锤后,我写下的随笔心叙,表达对编纂同志们的感慨和乡愁的倾注。
文海苦旅纂村志,
不求报酬愿奉献;
严寒酷暑不怕累,
丹心倾注记乡愁;
古稀老人笔耕耘,
留其志书昭青史!
真乃是,修志问道,以启未来,东关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

作者简介:赵松林,男,71岁,系洛宁县城关镇东关社区干部,党员,复退军人,原河南《工商报》信息员,任教民师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