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济南刻苦读书成仁贤
作者:刘凤军
长山范公祠
﹡济南名人﹡
【内容提要:范仲淹随母改嫁到济南(淄州长山)生活了近20年。他“划粥断齑”“窖金苦读”“挂肉于壁”“他日再见皇帝也不晚”等,埋头用功读书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咏范文正公(通韵)
少时随母到长山,一世之师美誉传。
断薤划粥潜洞苦,读经念史啃书难。
游学赶考机宜好,治政知兵智勇全。
楼记奇文名万古,先忧后乐志仁贤。
前些年,很多朋友喜欢把孩子送到当时还是一个县级市的章丘去读中学,我就不大理解。在山东,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不是济南市区最好吗?
有个朋友曾告诉我,章丘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是济南的发祥地,教育质量和水平自古以来就高,孩子在那里读书容易考上大学,容易考上名牌大学。我将信将疑。
还有个朋友告诉我,孩子在章丘和济南市区学到的东西明显不一样。可以想象,学生在北大和清华学的东西与在“济大、青大”学的东西能一样吗?纵使学的东西一样,对学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啊。这个比喻有些“颠倒”,我还是不大明白。
有个朋友干脆告诉我,山东历史上的大名人包括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章丘出的最多。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称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的范仲淹,就是那位写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绝唱的历史名人,他也曾在“章丘”读书,后中进士,然后成为仁贤的。我觉得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高祖范隋,唐懿yì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yōnɡ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立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宋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三年后,母亲谢夫人带着五岁的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朱家。从此范仲淹从继父朱文翰之姓,更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曾到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淄州长山古属济南府,今归滨州邹平;长白山醴泉寺及其所在的青阳镇古(唐)属章丘,后属邹平;醴泉属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范仲淹在济南(邹平和章丘)生活期间,以读书刻苦至极,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流传万世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还是人们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励志成才的好教材。
(一)“划粥断齑jī”的故事
朱家是长山有名的大户,朱文翰是宋端拱二年的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淄州长史、度支判官等职。范仲淹随母亲到来后,受继父影响很大,自小不贪恋奢侈生活,喜欢读书,乐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
范仲淹在6、7岁时,继父和母亲开始教他识字,经常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以节约笔墨。10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宋时相当于秀才)。后来,听说位于章丘、邹平交界处的长白山醴泉寺里的高僧学识水平很高,家人便送他去寄宿读书(游学)。有人戏称,范仲淹是在邹平读到“初中”,到醴泉寺(唐属章丘)学习就相当于现在的人送孩子去章丘读高中,后来他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学习,就相当于现在上北大(名牌大学)。范仲淹在醴泉寺经常一个人挑灯夜读,每当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睡,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初到寺院学习时,按寺规把从家里带来的粮米交给厨房,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餐。可他从早到晚总是一门心思地读书思考,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忘记吃饭。于是,那些好心的厨僧和小和尚们便时常轮流给他送饭。范仲淹觉得给别人添麻烦,很是过意不去。为了不给人家增加负担,他准备了小锅小灶,自己做饭。他每天只用小米2升(1斤多一点)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加一些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读书。史称“划粥断齑”,又说“划粥断薤xiè”。
宋·魏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在醴泉寺“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cù汁半盂yú,入少盐,暖而啖dàn之。如是者三年。”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三年,一直过着这种划粥断齑、清苦自律的生活。后来,随着范仲淹在北宋政治舞台和文坛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划粥断齑”也就成了形容范仲淹青少年时代贫苦力学、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二)“窖金苦读”的故事
相传,长白山醴泉寺住持慧通大师是个大学问家,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大师不仅悉心向范仲淹传授《春秋》《尚书》《易经》等“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汉书》《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以及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学问,使范仲淹的学识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在生活上也处处照顾他。这自然引起了一些僧人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还以“饭后钟”来影响范仲淹用功。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黉hónɡ堂岭一僻静山洞潜心读书,后人称该洞为“读书洞”(历史上此处有黉堂学馆)。黉堂岭今属章丘相公庄镇,“黉堂夜雪粉妆城”乃章丘八景之一。当然,现在邹平、淄川在这附近也都有黉堂岭,其源应是名人“康成在此注书,文正在此读书”吧,未有明考。
有一天,范仲淹在洞里听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朝他吱吱乱叫。他便起身驱赶老鼠,这两只老鼠从容不迫地逃出洞外,钻到一棵大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神秘莫测。他便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地窖里堆满了黄金,他随手埋好。随后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然后,复回洞中继续安心读书,好似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三十年以后,醴泉寺遭受了一场大火灾,寺庙损失严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慧通大师派人找到已经做了高官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详细询问了解了醴泉寺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最后他修书一封并赠送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的和尚们听说范仲淹对修复醴泉寺一事好像漠不关心,心中有些愤愤然。但是,等慧通大师展信来看时,却非常吃惊。只见范仲淹写到:“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
稍后,慧通大师组织僧众挖出藏金,修缮庙宇,很快使醴泉寺得以复兴。从此,醴泉寺所有僧众对范仲淹不为金钱所动,潜洞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从而成为国之栋梁、文坛巨匠的大胸怀、大格局、大风采,平添无限敬意。
“窖金苦读”,又称“窖金捐僧”,在邹平,在章丘,甚至在山东和全国都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三)“挂肉于壁”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一年后的一天,邹平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咸平三年进士)来寺中游玩,听慧通大师谈起范仲淹刻苦读书的事迹,很受感动,便差人把范仲淹找来交谈。见范仲淹谈古论今,对答如流,尤其是对经史中的许多道理理解深刻,姜遵非常高兴,着实鼓励了一番。临行前,姜遵让从人买了一大块牛肉赠送给范仲淹,让他改善一下生活。范仲淹再三推辞不过,只得收下。姜遵走后,范仲淹将肉放上盐腌了,挂在墙上晾了起来。
过了大半年,姜遵又路过醴泉寺,便又来看望范仲淹。他来到范仲淹的住处,见所赠牛肉还挂在墙上,已经成了肉干,很是惊奇,就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牛肉。范仲淹回答说:“回禀老爷,我知道牛肉很好吃,也很愿意吃。但我不敢吃,其一是怕吃上几天牛肉,就不想吃粥和咸菜了。如果老想着吃肉、吃好东西,就没有心思好好读书了。其二,我每天看到墙上挂的牛肉,就会想起老爷您,想起您的关心和鼓励,想起您的满腹经纶。我要以您为榜样,认真读书做学问,凭本事取得功名。到那时,想吃肉就吃肉,吃肉何足道哉?”一番话说的大家哄堂大笑,感叹不已。
姜遵离开前,对慧通大师说,你们要好好照顾范仲淹读书,“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他觉得范仲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国家之栋梁。
(四)读好书“再见皇帝也不晚”的故事
据传,范仲淹曾跟随继父到不少地方游学,结识了一些名人。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离开生活了近20年的济南(邹平和章丘),前往南京应天府官学睢阳书院继续求学,从师稽颖。1014年的一天早上,当朝皇帝宋真宗率领百官欲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临行前,宋真宗巡幸睢阳书院,以示皇恩浩荡。当时整个书院都沸腾了,学子们争先恐后地去观瞻圣容。唯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仍埋头读书。有个同窗好友特地跑来约范仲淹一起去拜望皇帝,但他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日后再见也不晚”,便又埋头看起书来。有人形容,范仲淹在书院“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个说法虽然很夸张,可说明范仲淹读书一如既往的刻苦用功。
果不其然,第二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有幸参加科举考试,荣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亲眼见到了皇帝。从此,范仲淹由一介“寒儒”成为进士,恢复范姓,名仲淹,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也是他一生做过的最大官,不仅能见到皇帝,还经常与皇帝一起“研究国家大事”。范仲淹曾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改革十策,被朝廷采纳,史称“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改革的序幕,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前奏。
范仲淹一生做过许多官,也因敢于秉公直言,屡遭贬斥。他曾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后曾出任河东、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再后曾出任参知政事(后晋太师)。新政受挫后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葬于河南省伊川县万安山,享年64岁。范仲淹死后被封楚国公、魏国公及中书令兼尚书令,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固疆等方面皆有成绩,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范文正公文集》等传世。王安石曾作文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苏轼称赞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并对范仲淹的《上政事书》《灵乌赋》和《岳阳楼记》给予极高评价。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范仲淹的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江泽民提出,“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无疑都是对范仲淹最好的纪念。
伊川县万安山范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