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艺乡愁”展事中学习
作者:刘廷荣
我接到“首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组委会的通知,告知我的印版年画《高新八景》已入选参展。说实话,我虽参加过国内外各级各类的展事,也斩获不少奖项,但我的作品能在四川美术馆入展,这还是头一遭,真可谓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我感到无比荣幸。在此,我要衷心感谢组委会。
首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的组委会着实值得我发自肺腑地感激。在我所经历的展事活动中,这个展的组委会是最为认真负责、亲近民众且极具责任心的组织者。正因如此,我在此次参展过程中学到了诸多东西。
我一直将“文化自信”奉为创作的座右铭。在此次的 149 幅作品里,我都深深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通过这次首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我深刻领悟到中华文脉五千年延绵不断的伟大根魂。诚如所言:“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在展厅的众多作品中,我读到了民间艺人对时代生活的热忱。《高新八景》歌颂了成都高新区南区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百羊闹春图》展现出大耳羊乖巧可人的萌态,呈现出人羊和谐共存的美好生命状态。《深情的目光》则关注着这片沃土上孕育的瑰丽河山以及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总之,每一幅作品都有值得我学习之处,特别是在创作技艺方面,更是有着取之不竭的源泉。
我的印版年画,既非单纯复古,也没有过多的创新,而是源于篆刻,是印刻作品的扩大化。在单色木板上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形体。相较于套色木版年画,印版年画更易掌握,也颇受人们喜爱,且选材贴近生活,做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借由这次展事活动,我学习了春晖叩门年画、共剪西窗剪纸、乡愁驻梦农民画等各类技艺。当下,我正在思考如何让印版年画更加精细美观,更受大众青睐。
7 月 18 日,在四川文联系统的党日体验活动中,我作为入展作者,指导体验者亲身感受《成都十景》传统年画的印制流程,让大家沉浸式体会中华传统工艺的奥妙与意趣,进一步领略传统民间工艺的魅力。大家共同学习民间工艺技艺,体验者印制出心仪作品时的那份喜悦,也令我感到快乐。
在民艺乡愁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在快乐中让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024 年 7 月 23 日于成都
【作者简介】
刘廷荣,男,1951年生,曾用名:水明、明泽斋主。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退休教师。诗,书,画,印爱好者。北京六艺书画研究院会员,四川省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高新区《高新老年》报校对员,高新区芳草街道书画联谊会会员,芳草街道紫薇书画联谊会会长。篆刻爱好五十年。绘画爱好四十年。退休后主要在篆刻方面创作作品。
退休九年来,主要创作出这些作品:一是《百寿图》,用的是桂花木篆刻的一百个字形各异的寿字。二是《百福图》,用的是46号麻将背面篆刻的一百个字不同的福字。三是十二生肖一千二百印。这十二生肖各刻一百个不同形象的篆字,皆是用46号麻将背面篆刻成。四是《芳草八景图》,用二十四个10公分的花岗石刻成的印章。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六个10公分大的花岗石刻成的印章。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21个人造石刻成。七是《一带一路》,用三十个人造石刻成。八是《百年华诞金石颂》,用一百个五公分大的寿山石刻成,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九是书画与篆刻作品,参加全国各地书画展。在钓鱼台国宾馆领过奖。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作品被泰国商学院收藏。到俄、印尼领过奖。十是创作诗歌有三千多首,作品在多种媒体刊登,在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百度网,强国网,腾讯,搜狐网等媒体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