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教育论坛”在7月19日上午9点至7月20日晚上21点举行的第11期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课堂”为主题的线上论坛现已结束。此次主题论坛教育名家互动,思想荟萃,激烈非常。真知灼见,娓娓道来,名家宏论,此起彼伏。此次主体论坛成果丰硕,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是一场学习的盛宴。在论坛结束之际,余音尚存,论坛之光,成果涌现,分享共习,传播借鉴,为教育改革赋力,为教育共同体赋力,为中国梦赋力!现就此次论坛的诸多亮点综述如下,与君共享。
一、对课堂的界定和发展认知更加清晰
经典论述一
孟国泰先生说:“读罢《葛宏伟……》一文,我不由得想起:什么是课堂?我认为,课堂是落实课程的天堂。在这里,阳光灿烂,土地肥沃,植被茂密,鸟语花香,每一个生命都可以自得其所,自得其乐。课堂按形式分,可分为:个体课堂(包括了王洪顺先生的“自本课堂”),对子课堂,小组课堂,班级课堂,年级课堂,学校课堂,家庭课堂,社区课堂,县域课堂,省域课堂,国家课堂,人类课堂,星际课堂,宇宙课堂。课堂按内容分,可分为:体育课堂,智育课堂,情育课堂,创育课堂,和育课堂。”
经典论述二
蔡剑桥校长说:“决定课堂优劣的不是黑板,不是教室,不是多媒体,也不是线上或线下;事实上,好的课堂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鬼谷子在深山中授课,老子骑在牛背上传道,夫子于颠沛中宣讲,苏格拉底在街头授徒,柏拉图在山坡上讲学,庖丁在屠宰场中弘道,佛陀在菩提树下开示,庄子和惠氏则在水沟上思辩,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对世人的教导,袁隆平则在稻田里开讲坛... ...”
孟国泰先生把课堂按形式和内容分为两大类,蔡剑桥校长则用传统文化论证了我们课堂的无形之状。是啊,课堂无处不在,课堂有大小和虚实,课堂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粒沙子,一声蝉鸣,一片叶子,一个场景,是课堂;流水潺潺,余音袅袅,万物天籁,山河湖海,星河宇宙,是课堂;鼻之所嗅,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是课堂。正所谓时时俢学问,处处皆课堂。
二、对“新课堂”进行多重维度探讨,认识不断深化
经典论述一
孟国泰先生认为:“新课堂,以核心素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为导向,坚持从个体出发,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减掉预习课。人生没有预演,只有现场直播。减掉课后作业,真课堂,当堂完成,不留尾巴,绝不拖到课后。减掉教辅助学,教辅如同拐杖,人生病走不动了,肯定需要拐杖,人康复了,再拄拐杖,就会被贻笑大方。减掉题海。新课堂,不是刷题的课堂,更不是玩套路的课堂,而是无情景不解题,无思维不解题,无价值不解题,无任务不解题的课堂新课堂,是高快的课堂,是“多快好省高”的课堂——多:笑声多,掌声多,欢呼声多;快:快速,快捷,快活;好:设置目标好,达成目标好,反馈目标好;省:省时间,省精力,省资源(水、电、气、食品等);高:高级的,高端的,高质的。新课堂,令人向往;新课堂,使人疯狂;新课堂,让每一个人都风光!”
经典论述二
孟国泰先生说:“返璞归真成大道,化繁就简是正途。新课堂,不是演戏的课堂。在这里,没有刻意预设,没有精心安排,没有束缚羁绊,一切均自然流露。新课堂,没有表演,没有伪装;没有老师的一厢情愿、喋喋不休、好为人师,有的是原汁原味、神情专注、始终如一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在这里,有无穷的问题亟待解决,有无数颗好奇心需要激发,有无数心灵需要滋养”。
经典论述三
孟国泰先生认为:“新课堂,不仅仅是尊重人性,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人的“体、智、情、创、和”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课堂。在这里,人情有滋有味,人性充分张扬,人脉左右逢源,人气蒸蒸日上,人道备受尊重,人格独立高尚;每个人都志存高远,没有鼠目寸光;每个人都充满爱心,相互帮忙;每个人都专心致志,意志刚强;每个人都气质高雅,精神爽朗。在这里,个性随时可以得到张扬;每一点创新都能得到激励;人格在不经意间得到完善,每一个生命在这里都能演绎出生命的荣光。”
经典论述四
教育名家王红顺先生倡导“自本课堂”:“以李希贵为代表的十一学校系已经实现学生一人一课表……中关村三小……已实现可讲授、分组合作甚至跨年级的混龄学习…人工智能定个性化作业成为常态。我倡导的自本课堂通过“三段五环”教学流程实现,是一种课堂理想态。当前能做的是把教室通过电子隔帘把教室分成几个学习区,比如把喜欢讲授学习的学生组成听讲区或费曼学习区,喜欢合作学习的学生组成研究区,喜欢自主学习的学生组成自学区,喜欢网络学习的学习组成线上学习区等等,尽量从同一时空单一学习方式变为多元学习方式。这一做法我已在多个学校、多个学科实验,效果不错!课改是做出来的,真心做、做到真、做至美。课改无最优解,课改永远在路上。”
经典论述五
郭丽女士、梁晶晶女士、付美强先生、刘邦庆先生、王占胜先生等认为:新课堂是充满活力与创新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启发者,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新课堂应当注重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新课堂还应当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现互帮互学的能力。
上述经典论述深入剖析了“三新”背景下的“新课堂”本真的样子,从多重维度进行了探讨,也明确了新课堂应当追求的目标,对新课堂认知不断深化。真所谓是:“名家思想荟萃,真知灼见,教育同仁展新颜;论坛兴兴向荣,思想碰撞,赋力课改谱新篇”。
“三新”背景下的新课堂是“活”的课堂,是“有魂”的课堂,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是个性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是创新的课堂,是情景化的课堂,是互帮互助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做“减法”不是“加法”的课堂,是“多快好省高”的课堂,是“体智情创和”的课堂,……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课堂,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课堂,是教育本真的课堂。
三、对“新课堂”的特点和变革认识更加明确
一是教学目标的转变
新课堂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和综合,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教材的创新运用
新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师不再局限于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四是课堂主体的转变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借助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六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四、对“新课堂”的代表性案例重点探讨,成果共享
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其内涵着重于关注每个独特个体的需求、兴趣、能力和潜力。它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个体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旨在为每一个学生打造最适合其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独特价值和全面发展。
样本一:三标课堂
其内涵为: 三个目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晓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达成目标;最后进行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三项标准:一是“说”和“做”最大化,学生成为主角;二是师生充满精气神,学习成为快乐;三是比学赶帮超,高效成为结果; 三个标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三标课堂”中,要求教师具备“三变”(讲堂变学堂,教材变学材,教师变导师)、“四绝不”(不用自己的思维束缚学生思维、不用书本上的思想禁锢学生思想、不灌输知识、不代替学生思考判断)和“七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现学生、疏导学生、赏识学生、调动学生、发展学生)。
样本二:自本课堂
其内涵为:它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新样态。从宏观层面看分二类,一类是突出目标一一实施(达成)一一评价为主线的阶梯式学科课堂;一类是突出主体一一活动(探索)一一分享(表现)的登山式的实践活动类的拓展课堂(重在生活、生存、生命教育)。课堂新样态就是追求设计一种混和学习模式,即在同一时空,面对同样学习内容,学生可选择自主学习,也可选择合作学习,还可选择网络学习,甚至选择教师讲授,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拓展课堂学习的主题突出生活、生存、生命教育,内容可以学科内综合,可以跨学科整合,还可以超学科融通。学习方式不能是学科课堂复制,要遵循主体一一活动(探索)一一分享(表现)去建构,评价更要突出可视化的成果(产品)。“自本课堂”的实现需要协同综合改革。此外,学科自本课堂框架的建构通过“三段五环”教学流程完成,“三段”即“自学初探,自选协作学习,自我发展”。“五环”即“自提需求,任务驱动;自选方式,多元表征;分享历程,概念建构;分享历程,概念建构;拓展迁移,创新实践。”五个环节螺旋上升,持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样本三:传统课堂模式的继承与变革
例1,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知识,课堂上则进行讨论、实践、答疑等活动,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2,项目式学习模式: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展开学习,通过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3,探究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4,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例5,情境教学模式: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例6,混合式学习模式: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五、“新课堂”结构的立体建构分享
1、学习结构(学科实践活动)
如英语学科:学习理解一一应用实践一一迁移创新;数学学科的发现问题一一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
2、内容结构
以大概念、大主题、重构、重组、整合单元。即从以往内容单元到大概念统整的结构化单元。
3、认知结构
从学科逻辑走向学科、生活逻辑的整合;从学什么到成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啥用的整合。
4、问题的结构
主干、分支问题构成问题层级化逻辑系统,一个单元要有主干问题统领。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问题有个系列,并且有解决问题策略的导引。
5、文化结构
从关注宽松自由、民主、安全的公共课堂文化走向研究学科个性特征的学科文化。比如郑毓信教授就把数学课堂文化概括为:思维的课堂,安静的课堂、互动的课堂、理性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6、情境结构
从导入情境,走向情境贯穿整个大单元、一节课的情境链。从虚拟情境走向真实情境。
7、评价结构
重视评价证据,重视嵌入式跟进式多元评价。从评判性质的事后的量表评价变成激励、引领作用的事前的量规评价。
8、结果结构
依课标确立目标,重视制定目标,更重视目标的达成,确立达成指标,邵从以标教学走向达标教学,以学业要求进行质量评价。即学养目标一一达成指标一一评价任务。
9、育人结构
教育目的(立德树人)一一义务教育育人目标(三有)一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分解)达成。学习过程中运用素养分析问题、通过大概念迁移,解决问题中培养素养。
课堂结构是多维同心圆,有核心层、中间层、外层之分。育人结构、结果结构是核心层,内容、认知、学习、问题结构、评价结构为中间层,情境、文化属外围层。
六、“新课堂”的学习路径分享-互教
互教就是兵教兵,兵带兵,让学生教学生。实现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同富的目的。
互教对差生是雪中送炭
差生与教师的认知高度差距远大于差生与优生的认知高度差距。认知高度的不同,导致对同一个问题理解不一样,所以教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中差生却很难理解,所以教师以自己的水平教学生,往往差生听不懂。让优生来教差生,由于优生刚经历过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对于如何理解概念定义定理有深刻的体会,能够用童言童语教差生,更接近差生的认知高度,沟通起来差生更容易接受。
互教使优生锦上添花
优生在教差生的过程中,优生会思考如何才能教会差生,会用不同的办法给差生讲,这个过程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使知识更加融会贯通,更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成绩。并不会因为教了差生耽误了时间,就使自己成绩下降。
怎么实现互教
一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差生有什么问题,这时可以问优生,让优生来解答。
二是在全班汇报学习成果和问题时,让优生来解答差生的问题。
三是在课堂作业时,让优差生结对子,让优生给差生讲解。
四是在课后作业时,优生负责差生作业检查与辅导。
本期“新课堂”主题论坛有四大意义
一是形成了高手论战,精彩绝伦,高潮迭起,余音袅袅的论坛模式。
二是形成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创新发展、成果共享的论坛生态。
三是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界定,扩展了外延,让我们明确了课堂的真正含义。
四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课堂探讨”更加深刻具体,明确了新课堂应该追求的方向、实施路径和样本案例,对新高考改革无疑能起到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
王朝怀,勐腊县骨干教师,勐腊县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勐腊县优秀班主任,勐腊县师德标兵。获得勐腊县第一中学教育之星,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等荣誉;荣获西双版纳州教学质量奖十余次,西双版纳州“雨林英才”技能大赛优秀奖,勐腊县高中教学竞赛一等奖,高考特殊贡献奖;发表教育文章7篇;现担任勐腊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主任。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