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采访引发的思考
毛兴武
陈道明曾在杨澜的采访中说:“我一上酒桌应酬就是煎熬,尤其是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八次时,你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陈道明不喜欢应酬,也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也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他认为:“工作中,我的疆场是摄影机前的大千世界;生活里,我的舞台便是家里的方寸之地”。
陈道明清高,在文艺界几乎人尽皆知。他只有在拍戏演剧时为了角色的需要,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的清高,自有他的家庭背景,文化底蕴,个人素养等。其实就是看穿了世俗而不随波逐流的通透。不吸烟,不喝酒,少应酬,少交际。这点,跟郭德纲老师很相似。
一个人的清欢自在,众乐呵的觥筹交错。如食肉的孤狼与食草的群羊。只有自身的强大,才会体会独处时的云淡风轻,慎独慎微。才能体会林语堂说过的那句话:“人,70%的烦恼,都是来自于工作”。工作中,要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要处理好同事与客户的关系。财务不自由,时间更不自由。
而自我不能独立生活的清高,却是盲目自信的假清高,若再听不进别人的善言,就会沦为神仙与野兽之间游离的异类。譬如时下自诩的“书法家”们,不是自我狂妄的走火入魔,就是泥古不化的抱残守缺。因为只有书法的丑书老干体等,能蒙绝大多数不懂书法的人。而绘画作品的美丑,却蒙不到每一个内心有审美基本认知的普通百姓。为何?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法的乱象犹如官员的诗赋,只可窃笑不可耳语。这是文的悲哀。绘画的美丑恰似拳坛的拼斗,这是武的真章。一把玩具枪再漂亮,只能暂时唬唬人,一身好功夫,空拳也能抱不平。清高的独处,聚众的群欢,因人而异,各美其美。根据自己现实的个人能力,不盲从,不菲薄,适合就好!
作者 毛兴武,男,现年59岁,大专,贵州省贵阳市人,曾在银行报社街道办等单位工作,现为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