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鹊华秋色,寻找天桥之美
胡春雨

朱子在阐释中国文艺精神时曾经说过:“美者,形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人类热爱美、信仰善,可以感受的美与充实于内的善,一定是中华文化的终极追求。历经近代以来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今日中国面对的发展主题,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如何追求美、追求善,必然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大命题。如此说来,“寻美中国”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品牌,有其深刻历史背景,值得我们共同寻找。当走进济南,寻美天桥,首先要追问一个问题:天桥之美,美在何处?也许,天桥之美的密码,就隐藏在《鹊华秋色图》中——它所以成为传世名作,一定是找到了中国之美的神韵。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自然状态下,济南最美的样子:山水氤氲,引人遐想。
这幅名画的创作,应该是从老济南城向北眺望,以鹊华二山为背景展开,以其中的田园水乡为主体,而这部分恰恰是今日天桥的土地,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美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天人合一,淡泊自然,也就是生命与自然的融洽,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关乎中华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迥异。这些经典智慧,不仅留存在画卷之中,对于今日寻找天桥之美,应该有重大启示。也就是说,天桥之美,美在山水,水灵灵的地方不愁没有美。毕竟,这里是泰山止步的地方,“齐烟九点”有六点在此洒落;“众泉汇流”必然顺流而下,清黄两河在此清浊辉映。也就无怪乎历史上的天桥,长期成为济南北部的游览胜地,既演绎着江北水乡的风韵,又坐拥古城中轴线向北延伸的区位优势。
只不过在现代济南工业化、城镇化的转折点上,难免一时遭遇水资源的短缺、水景观的消退。不难理解,在当时的发展阶段,迫切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天然湿地要向开发用地让路。而今“好不好的问题”摆上了桌面,给出了“寻美中国”这道大题。黄河时代的到来,加上小清河的重生,势必重塑天桥的地理格局,需要我们抓住城市更新的契机,重新绘制城市的山水园林之美。在中国美学史上,从曾巩主持明湖,到苏轼改造西湖,先哲总是以青山为砚、绿水为墨、大地为纸,以诗意的大笔,把人居环境绘入天人合一、人水相亲的境界,与《鹊华秋色图》异曲同工。
在中国画的审美意境中,大自然的生命恰恰在于人,《鹊华秋色图》中的天桥先民,哪怕着墨不多,信为画点睛之笔。天桥风物之中,隐藏着中国文化之美,中国精神之美,让山河有了魂魄。比如,北园张养浩的君子之风与诗词之美,譬如松柏傲雪,清荷凌波,被赞誉为历代济南名士的“齐鲁一人”;五龙潭秦琼的威武之道与阳刚之美,可谓矫矫虎臣,凛凛英风,千百年来成为守护千家万户的门神。他们一文一武,出将入相,代表着中国人文化精神的两大方面,让我们气养浩然,顶天立地,对于今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在药山上隐藏着医祖扁鹊开拓中医药文化的足迹,留下了齐烟采药的韵事;马鞍山下吞吐着春秋时代的大国峥嵘,写下了齐晋鞍之战的篇章。可见,天桥文化让天桥载入了中华经典,足以让天桥之美更加厚重。
然而《鹊华秋色图》看不见的美,也是最引人遐想的部分,恰恰在于留白——把最美丽的画卷,留给历史的时空。当然,也就包括了我们的时代。因为,实现从古典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折,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主旋律和生命线,而天桥以独特的角度,见证了从古典济南到现代济南的千秋蝶变。一百二十年前,胶济铁路济南站在天桥落地;洋务运动以来,济南早期工业化是在天桥发轫,重塑着济南的历史面貌,让天桥成为济南老四区之一。天桥因为济南的近代化而诞生,随着济南的现代化而成长,直到今天,哪怕未来已经到来,我们仍然走在这段伟大历史的延长线上。
打开隐藏画卷之中的历史风云,不是满纸风花雪月,而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里面有伟大的奋斗精神,譬如我们的早期民族企业家,面对世界殖民经济体系的压迫,顽强斗争,九死一生,为济南打下了早期工业化基础;有伟大的抗争精神,比如日本占领济南期间,在官扎营建立了残害抗日志士的“新华院”,见证了敌后抗战的艰苦卓绝,山东军民的威武不屈。也在时代的动荡中,诞生了红色文化。记得孙中山先生说:“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其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便生出力量”。在接踵天桥的红色遗迹,我们不难看到这种来自思想的力量,让一代代中国人踏破洪流,追逐梦想。哪怕时代变了,不变的是,我们依然走在中国梦的路上。在中国文化里,红色代表着赤诚、代表着热烈、代表着光明,它是来自太阳的颜色,赋予我们生命,照亮我们心灵,成为一抹中国人最喜爱的中国红。
乃知《鹊华秋色图》的留白里,蕴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来自中国人心目中刚健有为、至诚不息的天道。《周易》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才是我们赖以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才是我们赖以屹立东方的山河元脉。
天桥之美,美在河岳自然禀赋,美在中国文化精神。只要寻找,就能找到。
黄帝纪元四七廿一年季夏思农于山左鹊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