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第三讲:一字诗
溪水 日月
“一字诗”是七言诗,一种含有某种文字游戏成份的诗歌。“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一字诗》中用了多个“一”字,真是错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
特点:用多个“一”字,错落有致
代表作品:《一字诗咏四大美人》
代表诗人:纪晓岚,易顺鼎
定义: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这首诗都是连用十个“一”字,并不给人以重复单调的感觉。
如陈沆的一首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注释]俯:头低下。仰:脸向下。

[译文]
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
赏析:
《一字诗》特点;其中用了十个“一”字,真是错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
陈沆(hàng)(1785~1826)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
看下有关一字诗的故事:
1、相传乾隆南巡过江时,见一渔船荡桨而来,命纪晓岚咏诗,限用10个“一”字。纪晓岚立成一首七绝,云: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在短短28个字之中,连用10个“一”字,把诸多景物和动作排成诗句,别有韵味。
2、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鸡年元旦欢宴翰林学士席上,有人提出以“金鸡报晓”为题,每人一诗,以助酒兴。朱即随口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又一个大白话,这也叫诗?众人听了暗暗好笑,但又不敢笑。“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明月。”朱元璋诗锋陡转,奇峰突起,妙句回天,群臣山呼“万岁!万岁!好诗!好诗!”
3、乾隆皇帝,一年冬天,游幸杭州西湖,礼部侍郎沈德潜随驾侍从,正游览间,纷纷扬扬落起雪来,乾隆诗兴勃发,出口就吟:“一片一片又一片,”因一时搜寻不到佳句,索兴曼声戏吟:“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他念了这三句时,突然卡壳。
这时众人正准备恭维,见此状不禁一愣。沈德潜听着不觉好笑,心想:什么“一片一片又一片 ”,这也是诗?简直比大白话还大白话,这不是当众出丑嘛!可他脸上还是流露出一本正经在欣赏的神色,当看到乾隆正尴尬间,于是趋步上前,跪下说:“请陛下赏与臣续。”
乾隆如获救星,点头允诺。沈德潜不假思索,出口续道:“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拊掌称许:“此句大妙,卿文才出众,名不虚传。”当场解貂裘赐之。
再如下边三首:
1、
一株垂柳一扁舟,一林黄叶一林秋。
一湖碧水一明镜,一轮明月一乡愁。
2、
一口之家一口张,一年饥馑一年荒。
一碗热汤一碗凉,一双泪眼一双疮。
3、
一瓣心香一瓣荷,一泓秋水一泓波。
一池碧叶一池影,一路风光一路歌。
这三首使用了八个一字,
【盘古诗联】高研班第三期
创作《一字诗》绝句,题目自拟,统一使用平水韵,韵部自选,格律自检。两周一题,每人可作1——3首,下周四截稿。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一口之家一口张,一年饥馑一年荒。
一碗热汤一碗凉,一双泪眼一双疮。
建议大家按照这两个格式
一字诗
七绝 写诗
文/日月(敬金忠)
一茶一品一壶光,一墨一笺书卷香。
一字一词清雅句,一挥一蹴一诗章。
七绝 思乡
文/溪水
一树西风一叶秋,一窗明月一帘愁。
一山相隔一千里,一枕乡思一梦收。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野鹤 段志军 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徐家齐 刘梦龙
收稿: 徐成美 李文春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