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杜曲村【其八】
作者:每小平
锣鼓家伙敲起来,秧歌红绸舞起来;装社火、踩柳木腿(高跷),马牌子持棍前边开道,除在村中街巷展示外,还在杜曲老街道现移行到西汤公路上展示,人们里三层外三层拥挤到两旁公路边。鞭炮声阵阵、此起彼伏、响声震天;村大社火多,出村几十桌;锣鼓声响震樊川,囔囔咔曲牌古今传。敲锣鼓的曲谱有《囔囔咔》《咔咔囔》《紧三火》《虎啸谱》等威武雄壮、扣人心弦;紧奏激烈、气势磅礴的社火曲谱……1953年,在韦曲耍社火、唱大戏,杜北村老艺人每秉承,扮演的惟妙惟肖,长安县委书记李浩为他奖励一盏“汽灯”。

杜西村武术源渊流长,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使武术精神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青少年从小就强身健体、苦练拳脚器械。村内数十名青少年多拜师于陈志和、杨善善、杨银海等拳师门下,授徒几十人。除基本功外,主要练通背拳、螳螂拳、小红拳等拳术。每逢农闲季或春节期间,总会在帝王庙门前的大场上,用石灰画个数十米大的圆圈,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在四周观看,拳师和众徒弟身穿运动装或灯笼裤,带上刀、棍、九节鞭、石锁等器械现场向广大群众表演;杜北村拳师每满容也带上2个徒弟前来助兴献技,拳师和众徒弟依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表演武功绝技,龙腾虎跃,腾跃展转、刀剑棍棒九节鞭等上下翻飞,或单练或对打、擒拿格斗对练使人心情紧张,看的人眼花瞭乱、如梦似醒,常常赢得四周众乡亲们的阵阵喝彩声和叫好声。因习武练拳的人众多,外村人习惯称杜西村为拳呱呱村。上世纪中期,在杜曲中学进行的农民运动会,其它村同杜西村进行拔河比赛,杜西村连赢三场、获得冠军……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杜西村的古树、老树保存下来的有限。曾记得砖瓦窑北边田地有赵更年家俩人合抱粗的2株大柿树,树冠面积约半亩大,邻坊大远少见百年古果树。秋季树上果子结的很繁,金灿灿的果子招人喜爱。可惜,被伐掉!杜西村赵家大门道外的国槐(老槐树)村人称古汉槐,枝叶茂盛、直径达4米,树高11米,树冠160平方米,中空,树龄在千年以上,槐树枝繁叶茂,见证和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是杜西村的活化石。国槐(老槐树) 还有许多传说……

在老槐树旁边,有一大石碾(大碾子) ,村民们碾谷子、麦子、玉米等都在大碾子排队等候,条件好的用牛马等牲口拉大碾子,没有的就用人力、常见的在2.6米长的横木杠上有3---4个人同时沿磨道转圈推动,家里男劳多的1---2人也行。时常是众人相互帮助,人多力量大,你给我帮我给你推。夏秋季新谷收获,大碾子昼夜滚动不停。也有碾辣椒面、碾中药的也用大碾子碾成粉面。后来,电磨子、电碾子逐渐替代了大石碾。如今石碌碡、大碾盘也不知去向……
历经千年风霜雪雨,古槐用粗犷古朴的树轮和斑剥粗大的树皮刻录了杜西村从古至今历史的兴衰。多年前,笔者陪同西安晚报记者尚洪涛、赵珍来此采访合影留念。古槐的路北即为帝王庙(杜佑的别墅庄园) 。村民相传:杜佑、杜甫、杜牧等达官贵人、诗人还分别在古槐树下铺席饮酒赋诗、吟诗叙景、相互推敲诗句词赋……此外,杜氏家族的祖茔在杜曲村少陵原上东南的司马村,先后有杜如晦、杜淹、杜亚、杜济、杜佑、岐阳公主和诗人杜牧及家人大都葬于司马村。墓上封土皆平毁,长安区人民政府于2018年在祖茔处立《杜氏家族墓地》石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民俗委员会主任,区诗词协会监事,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原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社火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