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我们一行人再次踏上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美誉的抗日山烈士陵园,这里不仅是苏北、鲁南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更是人文景观、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休闲的完美结合。
走进纪念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带我们穿越回那个战争的年代。我们看到了勇士们的英勇无畏,他们抗击30倍于我之敌,击退敌人5次冲锋,歼灭敌人40余人,创造了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典范;看到了37位战士血洒山岗的英雄事迹。每一幅图片、每一字一句,都展示了当年八路军、新四军及鲁南和苏北人民群众那战斗的场面和风采,见证了许多英烈们的英雄事迹。
在纪念塔前,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在这里向英雄们宣誓的情景。今天,我再次深深鞠躬,表达我对先烈们诚挚的敬意。我想,向烈士陵园英雄们致敬,不仅是一种深切的情感表达,也是对历史的回顾。烈士们的精神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望着这郁郁葱葱的抗日山,看到连片的坟冢,肃穆之心油然而生。我们不能也不该忘记躺在这里的最可爱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和事迹一代代有必要流传下来,成为历史,成为文学,成为人们心中一道永远的风景线。
回来的路上,回忆起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英烈的名字,使我产生了新的感悟。这次来,不能使美好的初衷流于形式。我们这一代人,要学习烈士们当年的艰苦奋斗,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仍不能忘却他们的丰功伟绩,但愿革命烈士们的英魂永远安息。
如果你厌倦了城里快节奏的生活,周日渴望在郊外的阳光下舒展自己的话,可以到红色的抗日山来看一看。在这里,你将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英雄的力量,也将体会到春天的美好,自然的宁静。
作者简介:苏士舰,曾用笔名士见、苏楠,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江苏连云港人。曾就读四川美院、中国美院山水画高研班。连云港市郁州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海州区美协副主席,市收藏、民俗、历史学会理事,市民间文学协会会员,市郁州诗社理事,眉山市苏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闲时喜读诗文。作品曾入编多部专业画集,发表书画杂文数十篇。
读后感(王红军)
这篇文章是一次成功的怀旧之旅,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思考。苏士舰老师,通过对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参观,深刻体会到了英雄的精神,并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提出了一种对英雄精神在新时期的理解和应用。文章中的创新性体现在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描述,而是从中寻找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这种跨时代的思考使得文章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流畅,描写生动,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作者的情感表达真挚,对英烈的敬意和对历史的反思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整篇文章既适合作为红色旅游的导览,也适合作为历史教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是一次心灵与历史的对话,它让我们在春风中感受到了英雄的力量,也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英雄精神。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