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倡导古韵新体创作
作者: 秦峰

中华诗词学会为发展和繁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旗帜鲜明地提出守正创新的理论,为古典诗词创作指明了方向。而“坚守格律近体,旨在品位;倡导古韵新体,意为众和”是贯彻这一理论的重要举措。
何为古韵新体?古韵新体是以中国诗歌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当今诗歌创作现状为基础,而提出的古典诗创作新手法。它与传统近体诗有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除了韵书(中华通韵)、句内不拘泥于平仄外,包括对仗、声韵要求,与近体诗完全一致。
古韵新体在坚持近体的格式、对仗、韵律等精华同时,又采用古体自由奔放的写作手法,句中不拘泥于平仄,在保持吟诵顺畅的前提下,将意境发挥极至。意境是诗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诗,平仄再完美也只是空壳。古韵新体的创作优势,既融合了古体诗立意自然、想象丰富,不受平仄约束、自由奔放的特点,又具备近体诗韵味浓郁、含义隽永,格律严谨、形体优美之特色。
古韵新体与杜甫晚年写的吴体,即诗界称为拗体,如同一辙。但是,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前者是古代诗人顺其自然创作产生的原创作品,后者是经过详尽总结梳理成立的条理概念。再有,古韵新体不拘泥平仄,自然形成诗句清新,通顺爽口,兼有民歌特色。
格律近体与古韵新体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孪生兄弟,纵观中国诗歌史便一目了然。由上古朴实的《诗经》,到情感浪漫的《楚辞》;从两汉乐府民歌的盛行,到魏晋南北朝文赋与骈文的并茂;自初唐古体诗的气象万千,到中晚唐近体诗的空前绝后。中国诗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可以这样理解,近体诗源于永明体(新体)并不断完善定型,从而在中晚唐达到完美的巅峰。古韵新体同样源于永明体(新体),在传承精华的同时,对声律要求部分借鉴近体诗的优良成果,使其成为一种新体诗。两种诗体同出一脉、江海同源,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古韵新体不是哪个人异想天开、凭空揑造出来的创作手法,而是古体诗向近体进化达到巅峰后,又科学地回归至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既有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又有现实社会人们对创作新手法的迫切需求。提倡古韵新体不是倒退,而是适应新时代前进的必然结果。
列宁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事物发展是在螺旋式或波浪式的进展中,其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必然现象。
格律近体与古韵新体携手共进,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召唤,是中国诗歌再造辉煌的需要,两个诗体同生共荣是有着坚实基础。一是同根共源,两种诗体同源于永明体(新体):二是目标一致,两种诗体都是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古典诗创作再造辉煌;三是要求相仿,古韵新体除韵书为中华通韵、句内不拘平仄外,其余要求与近体雷同。作者同时掌握两种诗体易如反掌,会吟近体更易作新体,会写新体亦知晓近体。
《井冈青峰》公众平台是最好见证,不少人因有了古韵新体,才有了坚持写古典诗的兴趣,而且在写古韵新体的同时,对格律诗的认识和写作水平都得到提升,实現了同生共荣的意愿。我们可以深信不疑,古韵新体一旦被广大诗友掌握,中国诗坛必然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强有力地推动古典诗创作大发展,大繁荣!
古韵新体坚持与格律近体同生共荣,既保证了历经数千年、尽善尽美的格律诗毫发未损地保存,又为繁荣古典诗开创了新局面,不仅形成古体、近体、新体三足鼎立之态势,而且有格律近体与古韵新体双轨并行的架构, 为中国古典诗再造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荐老师】
推荐人简介:田先奇,江西省吉水县,农民,高中毕业,一九六一年生。
当兵时开始发表诗歌散文等一千多首(篇),见《百度》收录。《吉水诗歌九十首》被中国进士博物馆馆藏楼收藏,也有部分作品获奖。江西省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见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团结出版社,《当代华语诗歌精华》CCTV央视礼宾书编辑总部出版和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大江、诗艺国际与田氏文化、田氏网等书报杂志,网络平台。
【作者简介】
秦峰,男,江西省作家协会、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江西省诗词学会及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著有多本书籍,均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年,创办以中华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交流平台一一”井冈青峰‘’公众号,关注量达1300余人,已发刊470多期,深受网友欢迎,被誉为古韵新体诗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