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破镜重圆
文/熊家林
法官敲下法槌:原告杨卫东诉被告儿子杨刚,不同意原告与保姆王秀芝结婚案,现在开庭。
“儿子,老爸已是古稀之年,自从你妈走后,一直是王阿姨照顾的这个家,已经把小孙儿从幼儿园接送到小学,初中,高中,考上清华。我和王阿姨已都老了,不想拖累儿子儿媳,只愿老来有个伴,携头到老。不是老爸不给你面子,是当儿子的不同意这门婚事,不理解老爸这片苦衷呀。”原告杨卫东陈述着诉状请求。
“老爸,你都恁大把年纪了,要同保姆结婚,当儿子儿媳的,脸往哪里搁哟。”被告儿子杨刚回答道。
杨刚气得无言再说,堂堂皇皇央企老总,怎么也没想到,被老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王秀芝来杨刚家当保姆已有12个年头,把杨刚家收拾得清清爽爽,一日三餐,色香味美,同杨卫东一道把杨刚儿子从幼儿园接送到小学,初中,重点高中,考上清华,少不了王秀芝同杨刚他爸共同管理这个家立下的汗马功劳。
12年前,杨刚他妈走后,杨刚他爸杨卫东请来王秀芝当保姆,同杨卫东共同挑起照看小孙儿,料理这个家,让央企当老总的儿子,在这家央企当财务处长的儿媳忙于事业,一日三餐,买进迈出,把这个家打理得锦上添花,一家人和和睦睦,开开心心,也好让杨刚他爸尽享天伦之乐。
杨卫东是老三届高中生,1米78,英俊潇洒,阳刚帅气,下乡回城赶上恢复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川大,念完本科,分到锅炉厂当厂长,同厂花刘阿芳建立了新家。刘阿芳聪利贤惠,为了让老公安心领导锅炉厂工作,带领两千多号锅炉人把锅炉厂生产的“渝州牌”锅炉远销东南亚,成为享誉中外的龙头企业。刘阿芳主动挑起这个家,缝补浆洗,照看儿子,料理家务,买进迈出,一日三餐,把这个家打理得清清爽爽,全然成了全职太太,让杨刚一路青云,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重点高中,考入清华,研究生毕业,成为央企老总,财大毕业的儿媳,成为这家央企的财务处长。
儿子儿媳功名成就之时,杨刚老爸老妈已是耳顺之年,退休下来,忙着“研究孙”,挑起“锅边转”,买进迈出,料理家务,照顾小孙儿杨强,三代同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杨强5岁那年,菜市场那场车祸,导致两死三伤,杨强奶奶走到人生尽头,好长一段时间,杨卫东无法走出悲痛的阴影,儿子儿媳让老爸去劳务市场,请来王秀芝当保姆。
王秀芝虽已60有2,高挑的身材,纤秀的柳叶眉,团团的脸蛋儿,依旧美若天仙,真是一把料理家务的好手,逢年过节,全家人生日,人来客往,精湛的厨艺,制作的佳肴,让一家人赞不绝口,就连5岁小孙儿也黏上了王阿姨,非王阿姨制作的饭菜不吃。
王秀芝出色的表现,不仅让杨卫东满意,更让儿子儿媳满意,难怪儿媳恁个大方,包吃包住,月薪从4000涨到5000,定时打入王秀芝微信。闲暇之余,杨卫东叫上秀芝,一同推着小孙儿上公园吮吸新鲜空气,回首曾经的甜蜜,一起接送小孙儿上幼儿园,上小学,很快从老伴远去的阴影里解脱出来,像换了个人似的,无形对王秀芝产生莫名的关心和体贴,也让儿子儿媳看出老爸喜欢上保姆的端倪。
时光过去了12年,小孙儿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重点高中考入了清华,杨卫东、王秀芝已是古稀之年,二人更是相互关心,相互体贴,无微不至,恩恩爱爱,俨然一对迟到的夫妻。
那是中秋节的傍晚,一家人吃过晚饭,圆月从窗前升起,王秀芝端来果盘,放在阳台茶几上,切上中秋月饼,摆在果盘里,像朵绽放的玫瑰,散发出玫瑰月饼的飘香,插上牙笺。杨卫东沏上清香的乌蒙茶,每人倒上一杯,叫来儿子儿媳,一家人围坐茶几旁,一边品赏中秋月饼,一边赏月,杨刚望着老爸动容的眼神,看出老爸一定有心事,连忙问:
“爸,你怎么啦?”
“没什么,”杨卫东吱吱唔唔道,“今天月儿好圆哟,比同你妈结婚那年的月儿还圆。”
“是啊,12年了,母亲在另一个世界里,应该过得开心快乐!”儿子安慰道。
“爸一天天老了,腿脚不利索啰,不想拖累你们……”杨卫东留下半句又搪了回去。
“爸,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别憋着咽着?”杨刚追问道。
“儿子,老爸想……”
“爸,想什么呀?说吧,儿子儿媳听着呢。”
“爸说不出口呀……”
“别顾虑,说吧?”
“我想同王阿姨结婚。”杨卫东鼓足勇气,终于说出憋在肚子里早就想说的那句话。
“老爸要同保姆结婚!?”犹如晴天霹雳,一声惊雷,惊得儿子儿媳愣了半天也没回过神来,过了一会儿,杨刚回答道:
“老爸,您想得出来,恁大把年纪了,要和王阿姨结婚,堂堂皇皇的厂长大人,王阿姨是咱家的保姆,咋个般配,当儿子的,面子往哪里搁。”
自从杨卫东提出“要同保姆结婚”的想法后,隔三差五,只要老爸提起同保姆结婚的事,儿子儿媳有意搪塞,要么回避,要么岔开话题,要么“不同意”三个字,让杨卫东非常尴尬,一气之下,一纸诉状把儿子告上法庭。
那天上午,民事审判庭坐无虚席,原告席杨卫东,被告席杨刚,旁听席保姆王秀芝,王秀芝女儿张芳等众亲戚,法官,书记员,各就各位。
法官举起法槌,“啪”的一声敲在审判桌上:原告杨卫东诉被告儿子杨刚,不同意原告杨卫东与保姆王秀芝结婚案,现在开庭。
“儿子,老爸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自从你妈走后,一直是王阿姨照顾的这个家,已经把小孙儿从幼儿园接送到小学,初中,高中,考上清华。我和王阿姨已都老了,不想拖累儿子儿媳,只愿老来有个伴,白头到老,携手走完最后一程。不是老爸不给你面子,是当儿子的不同意这门婚事,不理解老爸苦衷啊。”原告杨卫东陈述着诉状请求。
“老爸,您想得出来,恁大把年纪了,要和王阿姨结婚,堂堂皇皇厂长大人,王阿姨是咱家保姆,怎么般配,当儿子的,面子往哪里搁。”被告儿子杨刚回答说。
“儿子,你不明白当爸的苦衷,你妈走了恁多年,一直是王阿姨照顾的这个家,爸一天天老了,只想同王阿姨白头到老,携手走完最后一程。”杨卫东哀求道,“儿子,你就答应爸这桩婚事吧!”
儿子沉默一会儿,对父亲说,“就以保姆身份继续维持,不结不行吧?”杨刚补充道,“保姆费,当儿子的照样付。”
“我只想给王阿姨一个名分,与王阿姨结婚,才对得起王阿姨,对得起这个家呀。”杨卫东苦苦哀求道,“有些事,当儿子的永远也不会明白。”
“爸,为什么?不结不行吗?这名分,应该是仙去的娘。”杨刚回答说,“就让王阿姨继续以保姆身分照顾您吧。”
儿子这席话,犹如五雷轰顶,让杨卫东情绪大发,猛然站起身来,带着嘶哑的哭腔,大声对儿子说,“她是你妈……,王阿姨是你亲妈呀。”终于把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那桩往事,全盘托出:
时光回到58年前,杨卫东和王秀芝老三届高中毕业,响应老人家“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同同班几十号帅哥美女,来到鸳鸯公社竹林塘大队荷塘湾生产队插队落户。
杨卫东琴棋书画样样会,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信手拈来,就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反映知青生活的多篇散文,在大队广播里滚动播出,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被大伙推选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王秀芝凭着高挑的身材,天仙般的脸蛋儿,甜润的歌喉,优美的舞姿,被推选为副队长,犁田打坝,栽秧挞谷,编排节目,一同劳作,一同演出,一同生活,一同点燃了爱情的火花。
那是一个中秋之夜,圆月从荷塘湾升起,映在荷塘里,亮晶晶的,像只透明的玉盘,圆月里的张果老清晰可见。二人依偎在奈何桥上,望着天上的圆月,望着荷塘里的月儿,望着对方滚烫的脸,听着荷塘里的蛙鸣,杨卫东突然诗性大发,吟诗一首:
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奈何桥上望明月/明月映在荷塘里/忽然望见两张脸/一张在天上/一张在荷塘……
两张滚烫的脸紧紧贴在一起,两张颤动的唇深深吻在一起,两条伸进对方嘴里的舌头紧紧缠在一起,在张果老偷窥下醉入了爱河……大队分给一间一厨,买来水果糖,在宣传队见证下举行了婚礼,杨卫东与王秀芝进入了二人世界。
时过两月,大批知青开始返城,王秀芝清楚:结了婚的知青是不能回城的,加之肚子里已经有了杨卫东的种,主动与杨卫东离了婚,让杨卫东回城工作,自己留下生儿育女,很快与荷塘湾张石匠结了婚,生下一对杨卫东种下的龙凤胎,长子取名张刚,小女取名张芳。3年后,又与张石匠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张浩,一家5口,全靠张石匠帮人开山采石,修房,造屋,攒钱养家。但好景不长,张浩8岁那年,荷塘湾那场溜坍事故,张石匠走到了人生尽头。张芳高中毕业,只好辍学打工,攒钱补贴家用,支助张浩完成初中、高中、大学学历。儿女成人后,王秀之来到杨卫东家当保姆,于是,出现了故事开头儿子反对“父亲与保姆的婚事”。
杨卫东回城后,同厂花刘阿芳安了家,因刘阿芳没有生育能力,夫妻俩决定,将王秀芝生下的龙凤胎,刚满2岁的长子张刚收养,改名杨刚。刘阿芳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很快将儿子培养成清华高才生,一路青云,成为央企老总,有了儿子的儿子,没想到,那场车祸,养母撒手人寰。
说到这里,杨卫东告诉儿子,“你仙去的娘,她是你养母,身旁的王阿姨,才是你亲生母亲呀!”
听完父亲的叙述,杨刚早已泪流满面,走出被告席,来到王阿姨身旁,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嚎啕大哭,长长叫上一声,“妈……”然后站起身来,紧紧搂在母亲怀里,“妈,当儿子的错怪您了,错怪了您和爸,您和爸明天就去领取结婚证吧。”
然后来到老爸身旁,张刚牵着老爸的手走出原告席,边走边向老爸赔礼道歉,“爸,儿子错了,儿子错怪了您,错怪了您和王阿姨,错怪了我的亲娘。”牵着老爸一起来到王秀芝身旁,把老爸老妈那两双嵌满老人斑的手紧紧攥在一起,“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身旁的龙凤胎小妹张芳对杨刚说,“哥,你会对母亲好吗?”
“小妹,放心!我会像爱老爸那样爱我的母亲,我和你嫂子,会对老爸老妈养老送终的!”
法官敲下法槌:
十五的月儿今日圆,好事多磨,破镜重圆!祝两位老人家晚年幸福!开心快乐!
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