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村,你的名字叫乡愁
作者:萧宇亮
(一)
黄洋村名字之谜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东北部,有一个迷你小村,八十几户人家,不到三百口人。从县城到长安营镇的公路还剩5公里的地方,左边有一个不太显眼的路口,这便是通往黄洋村的路了。行走在进村公路上,路面沿着一条小溪七弯八拐,但不管怎么转,路都保持向上抬升,除了上坡还是上坡。路的左边陡峭的山崖上,密密匝匝地长着虬曲的杂色树木。路的右下方是一条溪流,清澈的流水在石床与石窝之间跳跃,让人想起”清泉石上流”这句优美的古诗。溪水时儿在路下的深谷里,时儿又贴到了路边。浓萌将道路遮盖得仿佛是一条幽静的隧道,让人有一种神密感,也让人想起“柳暗花明”和“别有洞天”。
车行两公里左右,山色向右边缓缓展开,让人眼前豁然开朗,四周的高山闪开一块坡地,这便是黄洋村的中心所在了。若在春末夏初时,迎面的是十几株竞相开放的桃花,让人想起传说中的桃花源。村子的周围都是顶着云朵的高山,只是进村的方向有一个稍低的豁口,两条溪流都匆匆地流淌着,但水都是浅浅的,连大的水塘都没有。黄洋这个名字似乎和这莾莽大山中的村子很不相称,是什么原因让前人给村子取了个毫不搭界的名字呢?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我曾在黄洋村从事过短暂的扶贫工作,那时,对这个村名就心存疑问。
2022年秋,我再次来到黄洋村,这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长驻村里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于是我下决心要解开这一个谜。带着疑问,我特意拜访了多位村里的老人,想了解个究竟。从交谈中得到一些信息,大家都说祖上是从新化迁移来的,但不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拓溪水电工程移民。最初来的只有刘、肖、赵几户人家,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来的,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远离故土来到这崇山里的偏避之地?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说是逃难来的,有人说是老家干旱缺水。但民间传说中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清廷特意迁一批汉民来,在经常造反的苗瑶寨子中间掺沙子。初到来时,山下的田地都是有主的,只能在大山的半山腰以种苞谷、糁子为生。直到有一年,这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的械斗,山脚下的人家被迫迁往广西孟山。黄洋先辈才买下山脚的水田。

经查阅赵姓家谱得知,赵姓是从新化县横洋乡迁来,因前几代生卒年月缺失,具体到来时间还是无法确定。但修谱时,赵姓已在黄洋传了十代,到现在为止应到了十一代。以25年传一代计算的话,已迁来280年左右。也就是说迁来时间是1744年左右,清朝乾隆初期。对照城步县志的大事记载,可以为这次迁徙找到合理的解释。1740年,即乾隆五年,正月,横岭峒(今长安营镇)粟贤宇以长安坪为根据地率众起义,莫宜峒(今五团镇)杨清保起兵响应。八月,起义军寡不敌众,死伤惨重,粟、杨兵败被俘。随后清军血洗苗寨,斩杀苗民5000余人,并掳掠妇幼5000余人作价出卖。这段史实可以说明,当时的长安营一带的人口可以说是被清廷赶尽杀绝了。因为从人口统计看,现在长安营一带常住人口不过七千左右,那么,以两百多年前的繁殖水平,长安营一带的常居人口加外来参加起义的人,总数应该充其量也不到15000人。加上战争伤亡、屠寨、掳掠和外逃等因素,恐怕只有藏在深山里的少户几户能逃过一劫了。在小农经济的时代,山林田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存资源。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搭一个简随的窝棚以遮风档雨,种些粮食和疏菜,养一两头猪,养些鸡鸭,一家子就可避开世间的纷扰,其乐融融地度日了。在山里有一大片无人耕种的田地,自然会引起缺少土地的人们的向往,从而寻迹而来。乾隆六年(1741年),清廷在长安坪建立长安营,同时,迁宝庆理瑶同知府到长安坪,镇防城步、龙胜、绥宁、通道等峒区。一个副市级的机构长驻在避远的大山中,肯定也会迁徙一些百姓过来发展生产,就地以民养官、以民养兵。由此,黄洋先辈迁来的两种说法都是有可能的,但究竟是哪一种,已无从考据。黄洋村刘赵两姓的年长者都知道,祖上是从宝庆府新化县横洋乡黄泥山来的,早些年,赵姓的长者还到黄泥山的赵家坪通过谱。黄洋、横洋,两个如此相近的名字是不是有联系?经走访询问,证实了黄洋村的名字确实是因老家横洋的名字而来,开始也取名叫横洋,不知什么时候演变成了黄洋。同时,还依照老家的名字,将村后的山叫黄泥山,村中的田垅叫黄泥田。作为梅山之神的孟公也跟着过来了,山间官道上的坳口上建起了孟公祠,坳口乜就叫了孟公坳。至于像簸箕冲、高流冲、糁子坪等更小的地名是否遵家乡的地名而称,则不得而知了。
黄洋,你将乡愁永恒地烙印在苍茫大山的深处,不管后人知或不知,你的名字叫乡愁!
【作者简介】
萧宇亮,笔名楚地山风。湘人,曾学于理工,谋生于通信业,喜安静读书思考,思绪在现实和远方间徘徊,闲时以诗、酒为乐。有诗、词、文、赋、联发表于各级刊物。现从事乡村振兴工作,文字常触及山村、山水、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