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 《文化下乡润民心》赏析
◎ 资深报人 当 春

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含有人文主义关心和批判性的摄影方法,在参加社会事务、突发事件、深层报道等形式中异军突起,发挥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要拍出理想的效果就必需要与之匹配的摄影能力,优秀的作品一定不只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上,而更含有深刻的内涵,让画面中的全部元素全部产生意义,并为专题服务或是丰富你要表现的专题信息。
魏久明先生多年来一直供职于新洲区党政部门。他凭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摄影事业的不懈追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未曾放下手中的相机。近几年来,更是技艺迅进,佳作频出,难能可贵。2024年早春3月,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2024新春走基层大学习大练兵活动”中,凭借《文化下乡润民心》纪实组照,一举获得最高奖——佳作奖。
本刊征得魏久明先生允许,特将此组佳作连同评析刊载于此,以饗读者。
2024年1月12日下午,由武汉市文旅局主办、武汉市群艺馆和新洲区文旅局承办的“年味武汉 文化下乡”活动来到新洲旧街石咀村,为当地的村民农忙之后送上一份精神食粮。
舞台上,演员们个个精神饱满,唱念做打,倾情演绎。舞台下,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笑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落。整场演出台上台下气氛热烈,真正让老百姓近距离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尽情乐享“文化大餐”。
在紧密的锣鼓声里,一阵阵掀起新年的浓重氛围。带着绵长的乡音的腔调,萦绕内心的渴盼,把会心的欢乐和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
由摄影师魏久明从现场抓拍的这一组照片,恰到好处地定格了一个个美好而生动的瞬间。
“再变个脸看看”
阳光打在脸上
“大妈,给您拜年了!”
“要好好学习啊!”
我们从热烈火爆的现场,看到“送戏下乡”大受欢迎的程度,看到文化艺术与农民百姓的深情,一直植根在乡村阡陌之中。
从舞台上演员们的剧照中,看到当今文艺工作者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当演员们走下舞台,融入观众之中时,一系列精彩感人的瞬间更是迅速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叠现:
——演员脱帽向观众挥手致意,台下掌声雷鸣;
——一位身穿紫衣红围裙的大妈,和蓝冠蓝衣的演员会心交谈,笑眯了眼。旁边的几位大爷大哥,也在笑呵呵地端起手机拍照,美滋滋分享着这一快乐;
——演员与戴草帽的观众拱手相握,老爷子们凑上前,也想去握一下,过把瘾;
——演员与小观众对话,年轻的妈妈笑逐颜开。观众人流汹涌,手机的闪光和咔嚓声此起彼伏,连西村的王大妈也在学着用手机拍照,看来农民的口袋里,真的是比以前暖和多了!
……
灿烂的阳光,开心的大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这一组人物情绪的描绘,神态姿势的抓取相当出色,但这幅作品却珍贵在内容意义的表达上。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农民脱贫致富后的精神风貌,还深深体会到,通过积极推进“送戏下乡”活动,把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基层,既有利于推动戏剧发展,也能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让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基层,从而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幸福感,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文艺如此,其他上层建筑,又何尝不应如此?
这一组作品,以生动自然的视觉语言,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其表达的信息价值和意蕴含量,绝不亚于一篇通讯报道。而魏久明先生在现场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送戏下乡”在他眼前呈现的一瞬,更是这件事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由此可见,魏久明先生摄影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能够在产生美感的同时,突出时间和地点等新闻要素。当他把镜头对准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时,他所逼近的主题远远超过那些社会焦点所涵的内容。无论什么题材,那种细致的观察、人性的包容和无与伦比的抒情,形成了他作品独具一格的风格。这一创作实践,与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布列松创立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是高度吻合的。

魏久明


